幅员辽阔的大中国,每片土地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在最传统的佳节——春节这样的盛大节日里。
小时候最喜欢的,便是春节,因为可以买一套全新的衣服,可以拿到无数的利是,可以在大街小巷里放鞭炮烟花和看舞狮。对于小孩子和吃货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可以吃到许多平日里很难吃到的美味。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这片粤东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潮汕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潮汕人民遍布全球,潮汕的小吃也流传得很广。今天我就分享一下我们家乡的年味——食记吧。
粿类:
潮汕地区的盆友们仿佛对“粿”有很深的执念啊,平日走在大街上觅食,就能看到各种粿:粿条汤、粉粿、菜粿、粿汁、发粿、无米粿……“粿”是个形声字,从米,顾名思义,就是用米碾成粉制作而成。腊月二十开始,家家户户便开始蒸粿了。甜粿,是我们的年糕,刚蒸好,甜甜糯糯的,装在一个容器里,它会慢慢变硬,然后老人们会切成块状来祭拜。要是自己想吃了,把甜粿切成片,蘸着蛋液去煎,更是美味。在我的家乡——陆丰,还会做龟仔粿。听名字就很可爱对不对。其实就是一种包芝麻花生等馅料的粿,因一个个用模具印出来后像龟,便由此而得名,而且乌龟向来具有延年益寿之意。此外,还有发粿,类似我们日常做的红糖发糕,一朵朵“开花”的发粿,寓意着发财。小时候都是自家有个灶,然后自己做,每每做完,小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一尝为快,那甜甜的一口粿和暖暖的满足感,就是此时此刻正在写着次文的我都能感觉到。现在,很少家庭会自己做了,很多都是直接买,虽然贵,但图个方便。说实话,我更希望自家做,因为这样年味更足,而且很多时候,过程更令人享受。
年货:
过年总少不了要添置年货,最喜是陪老妈女神去买年货了。过年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时,总要拿些吃的招待人家吧。尤其是小孩子,所以人们会到集市上买一些蜜饯、坚果、糖果等年货,放在什锦盒里,既好看又好吃。一把瓜子、一瓶饮料,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白看不厌的春晚小品相声,相信我们都曾经历过。
团圆饭:
小时候我就喜欢除夕夜胜过大年初一,长大后更是如此,以后可能更甚。对于家庭里有外出的人,除夕的团圆之夜,便显得更为珍贵而美好。在我们潮汕地区,吃团圆饭叫围炉。汕尾靠近海,因此,饭桌上的海味是必不可少的。
年年三十,都能看到妈妈和奶奶从早忙到晚。熬海参汤、炸鳗鱼、炖卤猪蹄、粉蒸排骨、煮猪肚鸡、炒宫保鸡丁……光是做道海参汤,就要从廿三左右就开始泡,经过几次高压锅和刮皮后,才能和猪骨、瑶柱、虾米等一起熬。一年到尾,当然要吃一顿丰盛又体面的年夜饭,再说了,有的菜色是要拿来祭拜的,所以也不得不丰盛。这些菜一做便要做很多,所以一吃就吃很多顿,而且要请客人。如今,有少数家庭会直接去餐厅里吃团圆饭,也省去了饭前准备和饭后收拾。怎么说呢,个人还是觉得在家围炉更温馨。
在我的家乡,廿九晚餐或廿八晚(因为有的年份无三十,廿九便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早是吃斋的,其实吃斋也是另一番美味呢。常见的有菠菜(家家户户必备,菠菜在春节又叫长寿菜)、豆腐、腐竹香菇粉丝煲、咸香花生、菜头丸(潮汕春节特产,用萝卜丝和粘米粉等揉成丸子去炸而成)等等,也是能摆满一桌的。虽然一年也就吃这两顿斋菜,但还是觉得这种既环保又健康的饮食可以多多普及。还记得去年吃了斋菜后晚上和同学出去喝了杯奶茶,又一不小心发了朋友圈,被老妈知道后数落了好几句(ಡωಡ) 。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十五吃元宵,这个早已成为统一的习俗。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一吃“开丁茶”(“丁”是旺丁、添丁的意思),也就是擂茶,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道特产,一碗擂茶,代表了对客人的崇高敬意。
这舌尖上的年味,真是怎么写都写不完呀。
住在广东,食在潮汕,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水乳交融。关于吃的,尤其是关于年味,不仅仅是美食本身,和包括了每一种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我想问,这不仅仅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亦是我们整个中国共通的特征。正如北方过年包饺子,在饺子里放硬币,象征着财富与幸运;香港人过年买各种篸茸海味,这也与当地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今过年对于人们来说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风俗也渐渐被简化。奶奶说:“现在呀,平时如过年,过年也就如平时了。”现在早已不再为过年能穿上新衣而喜出望外,因为我们一年下来,都不知道淘了多少件衣服;也不再满心期待那一桌丰盛得年夜饭,因为平日里的大鱼大肉我们也不少吃呀。
虽然时代变了,但我想不变的是人们对春节的美好寄寓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吧。
又是新的一年到来,快快回家和家人围炉吧。(*^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