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天地万物的阴阳规律,以及人体与阴阳、四时、五行的内在关系;二是具体说明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治疗疾病。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阴则是有形的味。食物进入身体中的胃腑,经过腐熟蒸化能化生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而与五脏精气结合,而化生出人体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精依赖于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依赖于饮食无味的补给。食物经过生化而成为精,精气化后用来充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损害形体,气偏盛,也会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生为气,五味太过又能够伤害气。
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产生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所以,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气逆上行,血脉阻塞,就会神气浮越,脱离形体而去。如果喜怒不节制,寒暑不调适,就会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说,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而为阳,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而为阴。因此,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到了春季就容易患上温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到了夏季就容易患上飧泄症;夏季感受的暑气太多,到了秋季就容易患上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可以生酸味,酸味可以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与目相关联。它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青,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病变中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绪上为怒。大怒会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愤怒;风气能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气;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气,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心,在五色中为红,在五音中为徵,在五声中为笑,在人体的病变中为忧,在七窍中为舌,在五味中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会损伤心,但惊恐能抑制喜悦;热气能损伤气,但寒气可以平抑热气;过食苦味会伤害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养脾气,脾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强壮能充实肺气。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脾,在五色中为黄,在五音中为宫,在五声中为歌,在人体的病变中为干呕,在七窍中为口,在五味中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损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能损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够损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充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中为自然界阴阳之气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阳气轻清上升,阴气重浊下降。天地的运动就是以阴阳变化为纲领的。所以,明智之人,应顺应这种变化,调养身体。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调和呢?
岐伯说: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如果不知道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提早衰老。就一般人而言,到了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行动上就会显得衰老了;到了五十岁,就觉得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阴气痿弱,肾气大大衰减,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还会不时出现流鼻涕、淌眼泪的现象。
所以说:懂得了这个道理去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样都出生和生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洞察一般规律;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身体衰弱时和强壮时有所不同。不知道调摄阴阳的人,常感到精力不足;注重调摄阴阳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变得很健硕,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情,以恬静快乐为旨趣,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而能延年益寿,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阴阳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