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在平淡中拾取小幸福,收获大智慧


杨绛

一位坚强恬淡的女子

杨绛,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次年考入清华大学研习外国语文。1935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后曾在上海振旦女子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她的文字平淡、从容而又意境深远,受到读者喜爱,世人称她为“先生”。

杨绛


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她的父亲杨荫杭民主、宽和,是他教会了杨绛“dare to say no”;在父亲顺其自然的育人办法下,杨绛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她的母亲唐须荌是一位很有知识素养的女性,对谁都客客气气,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杨绛淡泊名利的性子便是继承她的母亲。

与钱钟书结婚后,在英国留学期间,杨绛学会了做红烧肉,从此“一法通,万法通”。他们一起玩着学做菜,夫妇俩就像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杨绛爱四处游览,在清华借读半年就游遍了北京的名胜。受杨绛影响,夫妻俩在英国时每天早饭后、晚饭前都出门散散步,走得慢,玩得多,两人谓之“探险”。

杨绛的人生哲学:把忍受变为享受

开控诉大会时,一个从没见过的女学生上台诬陷杨绛上课专谈恋爱,杨绛感到很屈辱,却安慰自己:“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甚至认为这“是好一番锤炼”。

文革时期,杨绛被罚扫厕所、住牛棚、挨批斗,甚至被剔了阴阳头,杨绛找来女儿剪掉的旧发连夜自编假发,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杨绛


杨绛的处事原则: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正是杨绛先生的不争与不屑,让她保持着乐观与豁达,优雅地老去,然后在另一个世界与丈夫、女儿团聚。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杨绛回忆说:“我刚从古月堂钻出来,便见到了他。”                                                        ——《杨绛传》

钱钟书与杨绛


1932年,杨绛来到清华大学借读,通过钱钟书的表妹孙令衔与钱相识。杨绛人长得漂亮,又是大才女,钱钟书对其一见钟情;杨绛对钱钟书的第一印象却是极富戏剧性。据杨绛回忆,第一次见面时钱钟书戴一副老式黑框眼镜,身着黑布长衫,脚踩厚底布鞋,一副非常土气的打扮。不过他一开口便谈吐不凡,出口成章,很快就赢得了杨绛的好感。

1933年,两人在苏州订婚。钱钟书通过出国留学的考试后,杨绛为照顾钱钟书日常生活,决定陪同。钱、杨两人于一九三五年夏天举行婚礼,结婚不久,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

留学期间,杨绛怀孕了,不久,他们的女儿——钱瑗(小名阿圆)降生。于是,文坛有名的神仙眷侣组合变成了“我们仨”。

我们仨


这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

在这个家里,有自叹“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他和女儿最“哥们”,他们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他还会用墨水在女儿脸上画胡子、肚子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好多绰号。

在这个家里,有被钱钟书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的杨绛。杨绛原是书香世家的小姐,结婚以后心甘情愿地囿于厨房和琐碎,在物资稀缺的沦陷时期,她将煤厂送的三百斤煤末子视为至宝;她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

在这个家里,有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女儿阿圆。阿圆病后肠胃虚弱,一不小心就会吃坏肚子,只要妈妈告诉她什么东西不能吃,她就不吃。钱钟书住进城,临行前不嘱咐杨绛照管女儿钱瑗,却嘱咐阿圆好好照管妈妈,钱瑗很负责地答应了。

有时钱瑗会和钱钟书联成一帮“造反”,趁杨绛出国连床都不铺,过后还得意洋洋地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

有时钱瑗会和杨绛联成一帮,嘲笑钱钟书色盲。

有时夫妇俩又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 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那个家失散了,只剩下那位女子

这是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在梦中,“我们仨”在古栈道上短暂相聚,杨绛每天一程一程地送钱钟书的船,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后来,阿圆旧病复发住进医院,杨绛每天晚上都变成或轻盈或沉重的梦去看望女儿,却对女儿的病情无能为力。三人最终在古栈道上相失。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我们仨》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医治无效去世,钱钟书与杨绛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1998年,钱钟书也没能熬过那个寒冬。丈夫和女儿这两个对杨绛来说最重要的人,在两年间相继离世,给杨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可是,这位美丽淡然的女子并没有被命运击垮。

杨绛曾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的确,在漫长的独自生活的岁月里,不间断的读书和写作成了杨绛心灵的寄托。

1999年,杨绛翻译柏拉图的著作《斐多篇》,寄托自己的心境;

2001年,她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来到母校清华大学,用自己和钱钟书的稿费成立“好读书奖学金”,意在帮助那些无力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2003年,杨绛在92岁高领写出回忆录《我们仨》,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她还整理钱钟书生前留下的笔记,为学术界、文化界整理出一笔宝贵的财富。

杨绛代表作品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病逝,享年105岁。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伶仃生活,这位饱经风霜的世纪老人终于得以“回家”,失散的“我们仨”也终于得以再次相聚。

她始终带着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认认真真走完人生的每一程。她坚定、执着,献身于文学;她坚强,富有韧性,不惧人生的风风雨雨;她爱国、敬业,关心祖国的未来。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也真切地见到了什么叫做“大智慧”。

正所谓:

饱读诗书杨氏女,甘于婚后涉厨炊。

喜迎小女人人爱,乐享天伦互为师。

怎奈缘微人道异,徒余存者忆前时。

孑然治学年更岁,为国为家志不移。

一百岁感言


钱钟书与杨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8,932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554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5,894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442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347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899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32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98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19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16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08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826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389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5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5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171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61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