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性格 + 哲学一个完整的人格,由先天赋予的性格与后天所习得的哲学共同组成。假如不把哲学之根扎稳扎深,那么人格之树终究将难以枝繁叶茂。
我所理解的从教之哲学
1学生不配合——千万想着练学生教师上课,是“讲自己”还是“练学生”。——决定了教师是强迫着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学,还是教师要适应着学生的心理来教。学生们都有无比丰富的心灵世界。每一个人都好比一座冰山,给人看到的“表现”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角,而隐在水下的才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常常轻率地根据学生的某种“表现”来评判学生。学生上课沉闷了,我们就断定这些学生学习态不端正,并以此为我们不认真教找借口。真的是那样吗?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就永远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灵的困惑。学生渴望激励,我们给了吗?学生渴望在展示中得到自信,我们帮他们创造机会了吗?
2学生不讲话——把学生看成“一个” 人
不一样的学生,应有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学生 , 应有不一样的“问”。对不一样的学生实施一样的教育,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教育的情怀,就是面对学生的时候,眼前是一群各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班的学生看作一群人。
3学了不会——境中学才是真学
不把自己放在事情里,就不能真正地煅练自己的办事能力。这就是"事上练”。
不把学生引入情境里,就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境中学"。
"事"就是"境",生活中要办的事是真境。课堂上可以引入"假"事,让学生在一种假设的情境中来学习
课堂上所做的事,不都是情境。学生忘我地寓居在知识里,才算有了真的情境。有教育意义的真事,一旦发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情境。如何处理这件事,就是如何利用教育情境。
4教得不顺——把握学情,才能创造真 “情境”
善于收集学生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教学能手先是“问题”的收集高手,能够善于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出问题的价值,利用问题,创造情境。
情景,因此而生;好课,因此而成。
5按下葫芦起来瓢——教育要凭“文化”
有什么样的认识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不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和他生气,就是和他同在一个泥坑里搅活。
学校和班级要有文化,没文化,就只有单个教育。有了文化才能普遍影响,像春风之于春草。学生的习惯源自于好文化为底色的持久的活动,不研究文化和活动就只能在温室里种菜,种得累,收得少。
6讲了,不会——学习要发生在学生身上
知识
体会
经验
7 讲得好pk学得好——好课必须合于道
讲好是必要
学好是王道
8记住了,还不会——记住的知识不全是能力
知识是可以言传的,是明确知识。
想明白的体验是默会的,是默会知识。
记忆了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理解了的知识。记忆了多少知识,不代表就有了多少能力。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学习主体融入知识、体验知识、"寓居"于知识的过程。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才是能力发生、发展、形成、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