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北京,十九岁之前几乎没有在其他城市生活过。然而生活在北京的这十九年间,我对这座城市标志性的景色却没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家常年都在三环外,活动范围很少超出家周围五公里,大多数的时候都在父母的陪同下出门。熟悉的公交线路也仅限于上下学的那几趟。我妈说,她上大学的时候几乎一有时间就和同学骑着车在城里转悠,去北海划船,八十年代的北京听着就已经很迷人了。可惜我却没能找到机会探索这座城市。
大学我来到了温哥华。和北京相比,这是一个简单到无聊的城市。有的人会说它恬静,有的人也可以说它的节奏慢到随时可能停摆。
刚来的那几个月,我完全没有朋友,偶尔在课上能和几个同学说说话,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因为住在山上学校旁边,更是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仿佛变成了山中隐士。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僻静而陌生。
然而后来我意识到,我或许并不适合这样活着。我想有一个自己的小圈子,想去探索大街小巷。过了几个月,我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经常约出来吃饭。
温哥华的交通算不上特别方便,很多地方都需要开车去,而我们谁都没有车。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哪些餐馆才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只是在网上找了一些评价很高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地方很多都是快餐店,并不是多高级的地方。但是我很享受这种探索发现的感觉,因为如果不去亲自看一眼,我没法知道这地方到底值不值得去。
我记得我们刚认识没多久的一个周末,我们去市中心玩。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我们到了颓圮的唐人街。走到一条破旧却很有旧时代风貌的街上,我们都饿了。然后我提议到街边一家破旧的小餐吧吃饭。
这个餐吧的名字我已经忘了。它很小,总共可能有五个座位,窗户上满是污垢和泥浆,昏暗不见光却没有灯。和我们邻桌的是一些hobos和junkies。橱柜里只有几样现成做好的菜。我记得我们点了Mac and Cheese还有冰激凌。虽然日后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感觉很奇怪,但是那里的东西确实不难吃。我们一边吃一边说笑,谁也没抱怨。
后来我们对一些受留学生以及本地人欢迎的餐馆熟悉了,便再也不会去那个小餐吧之类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当初没有去那里,说不定以后再也没有进去那里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经历。
现在我在温哥华住了快六年,虽然还有很多没有探索的角落,但是对于它的熟悉程度已然高于北京。可能因为我在这里有了另一段生活,让我有机会稍微摸索一个城市的脉络,我想如果我以后离开它,它也会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前它是一个离家最远的地方,现在它变成了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