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进入电商行业工作一整年了,之前也都是在交易类产品进行工作,从一开始饿了么这种O2O的即时类电商 到汽车SaaS再到跨境电商,工作越久对不同行业的敬畏心也越重。像电商这类行业,虽然每天都在使用这些产品,但是真正进入还是觉得这个行业异常之复杂。所以想开个系列,去聊一些关于电商的话题。
多快好省
电商的终极命题,自然是期望能达到多快好省这4个方向。阿里一开始是“多和省”,后来渐渐升级到“多好省”。京东一开始是“快和好”,后来渐渐升级到“多快好”,拼多多一开始“省”,后来渐渐升级到“多和省”,云集等社交电商,则是追求“省”。
模式
电商的经营模式很多,典型的如早期的京东/亚马逊的全自营模式,淘宝天猫的marketplace开放平台模式。其他的就是围绕流量上做文章的社交电商,返利电商等等。
自营模式由于各个环节可以自行掌控,各个核心环节可以自己掌控,随时调整,所以品控会比较强,市场反应也更快。但是业务模式较重,资本的经营效率会比较低。
marketplace模式更像是市场经济设计,将各个环节开放给多方角色,由各方协作组成一个生态市场,业务模式较轻,资本的经营效率比较高,但是需要大量的平台策略去规范平台多方角色的行为,好比政府治理社会一样。另外所有的功能机制设计也要围绕平台内的多方能够获得价值,强化生态内的整体网络效应。
目前资本市场的估值也确实是对marketplace模式的平台估值更高,因为一旦平台开始起量,会产生强烈的网络效应,护城河高且生态会吸纳更多的多方角色加入其中,产生间接网络效应,使整个生态更加健壮且难以复制。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和京东也在大力发展开放平台吸引商家入驻的原因。
流量-供给-履约-服务
这几个环节在电商里,后三者是核心的深水区,也是比拼内功的地方。流量本身很重要无可厚非,但是在电商里,后三点做好的情况下,你的流量获取不会很难,像目前的跨境电商,大家在东南亚,印度等地区的营销获客的成本上都是很低的,很快就可以用广告把一个国家的用户洗几遍,但是洗完之后是否能让用户转化,留存,复购就是强依赖后三点的。再举个例子就比如直播电商,最不重要的就是主播,主播可替代性最强,每家平台都可以找各种明星网红来带货,但核心还是看哪家平台,哪个主播能做好:商品的选品定价,商品的履约,服务售后等各个环节。这些才是长效的价值和胜负手。
供给端的极大丰富和行业差异性导致平台经营管理难度指数上升。实物商品,虚拟商品的履约和售后服务流程是完全不同的。家具这种大件商品的行业知识及物流履约,发货时效,服务都是完全不同的。玉石这类高净值商品的行业知识及履约售后服务又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会需要许多的行业小二。供给端不同商户的服务能力也是需要平台去持续赋能让他们提示的,这也是商家小二的核心价值。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平台电商下依然会有垂直品类电商存在的原因,像玉石古董类平台在细分市场里活的很好。
履约端的复杂,对于自营模式来说是从订单系统的拆单,到履约系统的分单,到仓库系统管理的库位进出管理,到物流系统的物流轨迹追踪这一系列的能力建设。而对于平台模式来说,是建立机制确保商家履约过程中的各种真实数据,如履约发货时效等满足平台要求,将流量与商家的履约能力做好真实的关联,防止流量的极大浪费 ,获取实时物流轨迹等。
服务端的复杂,在于售后时的客服人力支出,售后商品的逆向流程对接,物流系统的上门取件,逆向商品的破损,空包,少件,无主货问题处理,买卖双方退换货争议场景处理等
最后来看流量,流量这部分打算专门再开一篇去讲。电商行业整体来说,对于流量成本的计算是非常细致的。也会做大量的功能层A/B test 和 流量策略的A/B test,这一点是我在以前的公司里有所忽视的。对一批商品的额外加权,也要去核算加权的流量成本与GMV收益,转化率等各方面指标。另外这些流量的计算在裂变场景里会更加的细致。
电商系列的开篇就结束了,后边会陆续围绕流量,marketplace模式下的平台策略与数据衡量,A/B test,推荐策略,广告平台 等展开后述的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