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之孙策
曹操很是畏惧孙策的,是因为孙策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很有勇气和征战的魄力,有着巨大的英雄人格魅力。所以想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稳固彼此的关系,所以将曹仁之女许配其幼弟。
可是曹操手下谋士郭嘉却认为孙策太过于轻率和性急了,仅仅逞着匹夫之勇,是很难成全大事的,以后肯定死于小人的手中。
没有想到郭嘉的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了。孙策听到别人对于他的不良评价,很是发怒,所以要联合袁绍共同攻伐曹操。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从此就将一个年少的英雄豪杰埋葬于黄土之下了!
一个拥有普救万世的神仙于吉来到了孙策的军营,然后所有人心都倾向于他,仰慕于他。此时孙策觉得应该要反迷信邪教,不能够被于吉妖言惑众,所以要将他砍死。
于是众人皆苦苦相劝,但是如果一个人很想做成一件事情,那么这件潜意识的事情是可以借助外在的权力,变为一件必然性趋势走向的事情。一向执著于反迷信的孙策终于砍掉了于吉了!
可是伴随着不幸,于吉的鬼魂飘荡在他呼吸着的每一寸空气里面,最后孙策是形容憔悴枯槁,年止二十六岁!
对于一代新兴英雄的陨落,除却悲哀和惋惜,还剩下一份对于历史的沉思。
一个人如果坚定自己的步伐,不轻易被激怒,不轻易更改方向,如果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最宁静的那一面,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预言式的悲剧呢?如果孙策不被郭嘉所激怒,所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么一系列的悲剧性后果不会成为现实的。
还有,文中大多数人都迷信,唯有孙策是一直反对迷信的。他可不可以作为那个时代清醒者的少数代表呢?又或者说是因为他是因为在乎权力的原因,绝对不允许任何僭越他权力之上的宗教类的存在的。
个人觉得,他反对迷信并没有任何错误的,只是,作者似乎也有着比较浓烈的迷信色彩,喜欢用迷信神学为三国演义英雄人物涂上美丽的色彩。
不过任何一部小说都具有时代性的,应该说是任何人都挣脱不了时代的枷锁捆绑的,所以我们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批判性地思考古今变化的流动!
幸运的宠儿—孙权
对于孙坚,孙策,孙权,别人喜欢给出三个论定。
孙坚是猛将,攻城略地;
孙策是诸侯,割据一方;
唯孙权是君主,内政外交,军事人才拜服;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孙坚的逝世,孙策的接班,一步步地将父亲遗留的家业发扬光大,最后却死于自己的弱点之下,只可惜,一个年少英雄巨星就此陨落。
其实历史上人物的出现与落下的幕布,都是某些既定的安排的。孙策作为配角的不完美,是为了凸现一个还未出场的英雄人物孙权。等到主角的出现,一个真正的三国故事便开始了……
孙坚,孙策都是为这个最后的主角而铺垫好东吴的基础,孙策的逝世,在遗嘱里,满满都是对于江东未来的关心还有一份对于孙权开疆拓土的希冀。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
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张昭和周瑜都是东吴英雄豪杰,有了他们的辅助,加上孙权的内外兼具的才能,使得江东这片领土在孙权的手中可以稳固守护。
先是周瑜推荐的谋士鲁肃向孙权提出了关于征战与否的谋略:鲁肃有着政治远见,可以看透这个世间政治势力的发展趋势,例如说,汉室的复兴已然不再可能,曹操势力很大,也不可以一朝一夕消灭的,先要稳固江东,把江东的经济还有一切都发站起来,先储备足够的力量,以便以后可以抗衡其他势力;
另一个谋士诸葛瑾则提出千万不要和袁绍结交,暂且归顺曹操。因而孙权切断和袁绍的联系,拒绝联合,袁绍已经很生气了。
更进一步刺激到袁绍的是,曹操看在孙权丧失哥哥的份上,觉得不可以趁人之危而攻伐孙权,否则会留下骂名的,所以封孙权为将军,为此袁绍大怒,要发兵攻伐他们!
曹操有时候的义举会使得世人很是佩服,可是他还是挣脱不了狡猾奸诈的骂名,一个人都有多面性的,并非唯一,我可以是善良的,同时也可以是丑恶的,或许,人性的多面性是因为你面对的不同事物,还有外在的一些因素共同决定的。
而谈及孙权,总会觉得他是一个幸运的宠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他却不仅仅是乘凉而已,而且还秉承了前人的优秀品质,善听善言,执行力强,又有谋略和胆量,足够稳重,所以东吴最后可以成为三国之一。所以他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因为他身上所具备的一切优秀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