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素养本位?
崔教授言及:“素质既包括先天的因素,又包括后天的习得;而素养就是指后天的习得,素养是可教、可学、可评的。”因而我们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同样也是“可教、课学和可评的”。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要“以大问题、大任务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评价等要素,进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或完整的学习单位。单元必须要是进阶性的,体现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进阶过程;”课程教学的设计单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
二、课程单元的意义
第一,单元标志着教学专业的逻辑起点不是知识,是学生的学习(体现学生学习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不是内容是课程,课程是我们的逻辑起点(要体系化、结构化而不能碎片化)。
◆ 第二,单元把时间、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要素结构化,组成一个个单元。
◆ 第三,单元代表了课程的最小单位,单元就是课程的细胞,是个完整的学习故事,花多少时间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会了没有?(一个单元要体现其整体性和完整性,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的结合)
这就是课程。所以它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也是重要路径;
◆ 第四,单元课程-学期课程-学科课程-年级课程-学校课程,它意味着课程的专业性、整体性、累积性和建构性。(进阶性、递进性、衔接性)
三、如何设计一个课程单元
首先要确定素养目标,然后围绕中心任务来设计每个单元,主要过程为:确定单元→组织单元→设计单元。
第一◆ 怎么确定单元?如果是国家课程的话,由课标、教材、学情这三个来确定学期有几个单元。(单元数目的确定需要在整个学期开始之前,统筹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研和学情分析进行整体性确定,然后再根据学期课时安排,明确单元实施进度,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需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灵活性调整。)
第二◆ 怎么组织单元?主要是由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大项目四种组织方式来完成。大问题是指一个单元解决一个问题,中心问题只有一个;大任务是一个项目是围绕一个任务进行;大观念是整个单元要确立一个观点,特别像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要由大观念来组织,不能把这个核心价值观分解成知识点来教,教到后来只有知识点,却没有观念。这就是我们整个德育为什么低效的原因所在。(大问题以及大任务的设计水平考验着教师的课程研究水平,同时,所有学科能否实现每一个单元都确立一个大问题、大任务,那相对边缘性的知识如何处理,尤其是这些知识属于大问题的基础性内容或者属于课标中的要点,如何才能设计出大问题、大任务,这是我们老师最具困惑的地方。)
第二◆ 怎么设计单元?最主要是六大问题。
◆ 一是名称与课时。大项目、大问题等都是为了将知识结构化,有助于问题聚焦,让人看到题目就知道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问题。单元一定要有时间规定,课程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所有课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单元课题名称及一个单元所需要的课时数)
◆ 二是单元目标怎么定?目标是单元的灵魂,一定要对准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一个单元都对标不了核心素养,那么学科育人就是一句空话。目标写好之后,千万不要写重难点,写重难点就多此一举。(单元学习目标一定要立足学科素养进行整体设计和制定。)
◆ 三是设计评价任务。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评价任务是单元设计的关键。目标明确后写评价任务有三大好处:首先,有目标必须有评价,如果有目标没有评价,就等于没有目标;其次,目标写好后马上写评价任务,可以矫正目标写得是不是准确、恰当,如果不写评价任务,目标很易写成假大空;再次,评价任务设计好之后,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就可以整合教学与评价了,即把已经设计好的评价任务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得课堂教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所以评价任务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此处评价任务的设计有助于推进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强化目标导向,调整矫正目标,引导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
◆ 四是学习过程,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即学生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与习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的专业所在,也是学理所在。教案专业性不够就是因为教案只告诉别人教师自己想做什么,这还是前专业时代。(此处的学习过程是单元设计中的最核心的要素,也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创设丰富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提要求,切大块,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 五是作业与检测,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要素,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校本化的巩固性作业、检测性作业、提高和拓展类作业。减轻负担的关键是把作业设计好。(此处的的作业练习也就是我们的单元拉练测试,此处崔教授根据作业功能将作业分为巩固性、检测性、提高和拓展类作业,这样分类在271教育学校的话,预习案重在检测学生学习基础,拓展提升案则重在巩固和提升)
◆ 最后一个要素是反思,教师一定要清楚,学习的责任在学生,老师不能替代学习,也不能剥夺学生学习。教师是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要把反思支架和反思路径设计出来,以便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经历,所学的知识才能转化了素养。(课堂上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反思构建和巩固提升的时间)
核心素养评价的三条路径包括纸笔考试、过程数据和表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