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看过《死亡诗社》后再看的《放牛班的春天》,倒发现两部影片在主题上有一些相似,但依然不妨碍我对后者的偏爱。《死亡诗社》可以改日再开文具体说一说。
1949年的法国乡村,醉心于音乐却颠沛流离无所获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到了一间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各种体罚手段司空见惯。
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班里的其他孩子也有着各自的脾性,但在音乐的感召下,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最后,马修还是离开了学校,佩皮诺勇敢的收拾好了行李,执意的追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校,去找寻通往幸福的路……
影片全篇的色调是轻松的,有着法国人浪漫的固有气息,再配上宛如天籁的孩童合唱,遑论思想性,在艺术性上就很难有几部影片与之匹敌。
往深了说,这部电影探讨的更多是本性的解放和升华。当校长制定各种措施只为了镇压一群在外人或者父母眼中不循规蹈矩的孩子,为了培养一群能对一个问题给出统一答案的傀儡,马修来了。他没有评论校长的做法的对错,而是把每个孩子当做个性鲜明而平等的个体,去开导启发孩子们,去倾听他们说出的人生的理想。
理想,多么遥远而熟悉的一个词儿。对这群孩子们而言,这不啻于平底一声惊雷。
继而,马修老师运用了各种方法去帮助孩子们挣脱思想的条条框框,用成年人的宽容和温暖去理解、包容孩子们犯下的各种小错误,组织合唱团、用音乐去唤醒孩子们沉睡的心灵和赋予他们发现美的眼睛,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美妙音乐背后的这一切,应该才是促使孩子们变化的最关键推手。
影片里的孩子们,真是可爱,听着他们高低错落的和声飘出,感觉整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净化和涤荡。
愿这美妙歌声永远伴随着你,内心一片祥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