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绍兴,吃茴香豆是少不了的。
第一次到绍兴,是因为想看看鲁迅的家乡。
孔乙己的黄酒,孔乙己的茴香豆,我以为绍兴,只有这些。
在一家临街的酒楼上,要了一斤黄酒,一碟茴香豆,也像孔乙己一样嘱咐道,酒温一下。不同的是,我又多要了一碟白斩鸡。
窗外的雨不紧不慢的下着,街道,绿树,还有缓缓划过的乌篷船,都在雨中迷濛着。
浅浅地一口酒,细细地品味着,似甜似辣,优柔绵长。嚼一颗茴香豆,体会一下孔乙己。
后来,到绍兴的次数多了,发现绍兴不仅有文化,还有更多的美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这里写的,这里有陆游,有徐渭,有秋瑾,有蔡元培。那个叫周树人的绍兴子弟,也和许多绍兴子弟一样,走出去,没想到在全国混出了大名。
曾经有一次,我走街串巷地闲游,拍黑瓦白墙拍来拍去,两位坐在巷的深处晒太阳的老太说,哎哟,这有什么好拍的呢?她们不觉得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别,她们也不觉得左鄰右舍的的谁家儿子是名人。那时还是胶片相机。
绍兴好吃的有很多。
梅菜扣肉,我以为不可不尝。
绍兴有”三乌”,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绍兴是水乡,河道街道平行,乌篷船小巧灵活,在水面上轻轻划过,走街串巷,绍兴人真的离不了。绍兴要是没了乌篷船就不像绍兴了。
绍兴的冬季,还是湿冷,乌毡帽应运而生。现在绍兴人带乌毡帽得少了,但是,很多人都记住了阿Q的那顶乌毡帽。闰土戴的白毡帽,记住的人倒不多。
乌干菜黑黑的,闻起来有点霉味儿,把它垫在肥肉底下一起来蒸,正好吸了肥肉的油脂,梅干菜,那淡淡的涩味儿又中和了肉的肥腻,肉也好,菜也好,相得益彰。
一年深秋,在徐渭的青藤书屋不远处,临河的树下,我要一份乌干菜扣肉,还有一份臭苋菜梗烧豆腐,豆腐极是细嫩。无论善饮不善饮,绍兴黄酒是少不了的,不然,去一趟绍兴,怪可惜的。
那天,店里还放着绍兴戏,像越剧又比越剧阳刚许多。演电视剧孙悟空的小六龄童就是唱绍兴戏的名角儿,而且是家传。
吴冠中画过许多次绍兴。
画《开国大典》的董希文,也是绍兴人。
绍兴有个咸亨酒店,那是为外地游客准备的,卖的最火的却是臭豆腐,我一次也没吃过,我宁愿去吃湖南的臭豆腐。总觉得,臭豆腐和绍兴有点不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