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受约回楚,楚国派遣黄歇和太子完(楚考烈王)去秦国做人质。楚顷襄王病,太子不能回到楚国,太子完和应侯范雎关系很好。
黄歇跟范雎说:“楚王看起来病入膏肓了,秦国不如放太子回去。”为什么呢?黄歇给出两点有利的理由
1、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
2、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否则,也有两点不利之处。
1、咸阳一布衣耳
2、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
放回太子,太子一定侍奉秦国,并且感念相国你的恩德。
黄歇为什么说这句话,两点理由。
1、秦国和丞相的关系,我们看战国以来,秦国丞相的下场
商鞅(不是丞相,但是对秦国历史有重大贡献):车裂
张仪:不被秦武王喜欢,卒于返魏途中
范雎:失去秦昭王宠信,病死
吕不韦:自尽
包括李斯,下场都很凄凉,所以黄歇说这点,切准了范雎的心中。
2、公私两便
中国古代官员干事情,总是看看,这件事除了为国家有好处,最重要是不是对自己有好处。这种官僚体系发展到了清末登峰造极,洋务运动时期所做的运动,除了给中国开启了近代工业化,实质上大量利益进入官僚体系中,而这种利益跟明治维新全然不同。
接着他指出两点不利之处,
如果不放太子,太子根本就是一个老百姓。楚国又不止太子一人,那么新上来的国君对秦国没有感情就不会对感念秦国,最重要不会感念相国你的恩德。
于是范雎赶紧去找秦昭王。秦王说:“叫太子老师去看看楚王的病,回来再打算”,秦昭王为什么这么说?去看楚王无非两种可能,要么真的如黄歇所说,另外就是楚王身体很好。
黄歇就跟太子说:“现在秦国留住太子,就是想要求得利益。现在太子的能力还不够让秦国有好处,我十分担心。可是阳文君(楚顷襄王的兄弟)的两个儿子都在国中,大王如果死了,太子不在国内,那么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就会做大王,太子就不能祭祀宗庙。不如和使者(就是去问楚王身体好不好的人)一起逃出秦国,我留下了,以死承担责任。‘’,太子完就扮成使者的车夫出了关,黄歇在住所就搪塞,总是说太子有病谢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了,就亲自对秦昭王说:“太子完走远了,我放走的,我该死,请求赐死”,昭王一听火冒三丈就要赐死春申君。范雎就劝:“黄歇作为臣子,献出生命效忠主子是应该的,太子登位后,一定任用黄歇,不如放他回去,以此来亲近秦国。”
我们看春申君此举,跟蔺相如和张良一样,没有足够的才能不敢做这种事情。从上面的故事看,其实春申君在战国四公子中无论能力还是胆识应该是最高的。从开始对范雎说那段话开始,他心里应该隐隐的有一个计划。从后来的结果看,计划成功了,范雎为他求情,很显然是受了他的说辞的影响。
黄歇到了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这就是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黄歇就成为国相,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地十二县(现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后来的十五年,黄歇跟楚王说:“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边事情紧迫。请求设立郡县”,就献上了淮北十二县,请求封在江东(现在无锡、苏州、上海一带地区)。楚考烈王同意了,春申君就在以前吴国的废墟上,建立都邑。(吴国的都城在现在的苏州。)
所以现在有人认为,春申君和上海有不解之缘,上海的黄浦江原名春申浦,又称申江。上海又称申城,这些都跟春申君有关系。
据《战国策·楚策四》记载
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主君虑封者,莫如远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奭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
虞卿跟春申君说:“你现在应该早点定封地,我为你考虑应该把封地定在离楚国远的地方。商鞅、冉子被杀的原因就是封地离都城太近。商鞅是功臣,冉子是姻亲都不免有这样的遭遇。太公望,召公奭(shì),能够寿终正寝就是因为封地离都城远。”
虞卿对春申君说的这么一番话有没有道理呢?不能说完全道理没有,但是如果还记得有位门客对田婴说的“海大鱼”的故事就应该知道,在中央集权制下想要逃避君主的惩罚太难了。
春申君在楚国当国相这段期间,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他们干什么呢?
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太史公用一句话阐明了战国四公子的想法,就是这四点。这四点也注定了战国四公子必然无疾而终。
“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从好的方面上说叫为国家收揽人才,从反面讲不就是培植私人势力。除了信陵君真心为国外,其他三位可不排除有这种心思。
“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无论是他们主观上愿不愿意,客观上就是这么一个结果。在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的战国时代,这样一种政治势力的出现,任何国家的任何君主都是无法忍受的。
这些深入的话题,我们在最后去总结。
春申君在楚国为相四年(楚考烈王四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五年(公元前259年),邯郸之围。邯郸告急,楚国派遣春申君去救援(《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毛遂自荐),秦兵退去,春申君回到楚国。春申君在楚国当国相八年(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为楚国伐鲁国。他为什么打鲁国呢?因为鲁国太弱小,打强国秦国打不过,就欺负弱小的国家了。让荀卿(就是荀子),当兰陵令。这里干嘛记载荀子?在《史记》中,春秋时期,孔子神出鬼没,哪里他都会出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也神出鬼没,就是表达太史公的尊奉儒家的心情。
这个时候楚国又强大了。这个时候的楚国的强大其实是“虚胖”,为什么呢?战国时期,真正的主要矛盾是秦国,楚国因为打不过秦国,就只能灭灭鲁国,和齐国打打仗。在楚考烈王时期,
楚国的国力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增长。
赵国的平原君派人出使到春申君,春申君让他住在上舍。赵使就像向楚国夸耀赵国有多富有。穿着装饰着玳瑁的发簪,刀鞘、剑鞘用珠宝装饰,就到春申君那里炫耀了。春申君的三千门客,上宾穿着装饰珍珠的鞋子去见赵国使节,赵国使节很惭愧。
我们读到这里,才觉得。
一、赵国使节应该要交“智商税”了,自古以来听过饿死人民,从来没听说过饿死官员的事情吧。况且赵国当年邯郸之围的时候,《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的人吃人的惨剧历历在目,现在无聊到去炫耀这种事情。可知这种使节多么无知,使节除了要去完成出使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当间谍,探测别国的国力。有这样的“使节”,赵国怎么不完啊。
二、春申君也要交“智商税”了吧,让门客如此奢侈。可知春申君的豪富,这么豪富,如果传到楚王耳中,楚王是觉得楚国很强大呢?还是春申君威胁到他的统治呢?看来春申君为相这几年,“好事”可没少干。
春申君在楚国为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异人,秦始皇父亲),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攻取了东周(东周君)。那为什么要在春申君的列传讲这件事?因为这是大事,攻取了东周标志八百年周朝彻底灭亡。
春申君在楚国为相二十二年(秦王赢政6年,公元前241年),诸侯害怕秦国攻城略地没有止息。我们看看秦国的战略,几代人的努力,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有明确的战略部署。而诸侯们的做法完全是应激性表现,秦国对东方六国的攻势猛烈,发动一次合纵攻秦。如果秦国在这段时间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六国内就自己内斗,合纵瓦解。
所以相约合纵,向西伐秦国,楚王为首领。春申君来管理合纵事情,到了函谷关,秦兵出兵攻打,诸侯都败退逃走。楚考烈王由此归咎于春申君,春申君就更加被疏远了。这也说明春申君二十二年的为相生涯所订立的战略彻底失败,于是在这时,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在寿春最后的时光就是楚国八百年天下最后的归宿之地了。
战国时期,东方诸国共发动五次合纵攻秦的战争,这一次是最后一次。这一次结束以后,诸侯们就只能眼睁睁看自己的国家灭亡了。
春申君有个门客是观津人名叫朱英。《史记》写到这里才姗姗来迟的写了春申君门客,可以讲春申君这篇列传与其他公子列传全然不同。他对春申君说:“人人都认为楚国原来很强大,是你把他削弱了。在我看来不然。先王执政的时候亲近秦国二十年,秦国不攻打楚国,为什么啊?秦国如果越过黾隘之塞(河南和湖北的天然屏障)来打楚国,不便利。如果秦国越过韩、魏,借道于东周和西周,直接攻打楚国的都城陈,那韩魏就有可能断其后路,不可。现在不一样了,魏国早晚要灭亡,魏国只能把许、鄢陵割给秦国。秦国如果占据这两个地方,那么秦国距离我们陈地就只有一百六十里了。这样秦楚战争就会无法止息。”楚国于是将都城从陈地迁到寿春。
这里朱英所言就表明一点,时势一变,就算原来有效的方法也会失效。但是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是不是就万事无忧了呢?魏国灭亡,接下来就是三晋,就是楚国,所以朱英所说也有一层意思就是与魏国交好。为什么呢?朱英哪国人,他是魏国观津人。
秦王政六年,秦国将卫国国君迁到野王,把卫国那一带地区设立东郡。春申君被封在吴地,兼任宰相。可以讲楚考烈王待了几年,春申君就做了几年的宰相,可以说恩宠不绝,那么春申君怎么对待楚考烈王的好意呢?
上节我们讲到春申君被封吴地,我们继续往下读。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这也很有意思,一般君主有没有子嗣,不应该多问。且不说君王,就算是普通人对“性”这方面也十分避讳。可见楚考烈王多么信任他。春申君怎么办呢?找一大推美女进献给楚考烈王,可是就是这么有意思,没一个怀上的。赵国有个人叫李园有一个妹妹,想要进献给楚王,听说楚王基因不好,恐怕妹妹会失宠。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君王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接班人问题,为什么呢?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就会在这里钻空子,结党营私也好,祸国殃民也罢。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清末甲午战后,围绕着光绪废立,最终酿成庚子国变。
这里也一样,这个李园来的目的就是到楚国专权,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李园就来到了春申君这里。当了春申君的舍人,然后布了一个惊天大骗局。他怎么干呢?首先假装告别回去,误了回来的期限,回来求见时,春申君就问他。
李园回答道:“齐国的国家要迎娶我的妹妹”,春申君一听眼睛就活泛了,齐国国君要迎娶你妹妹.....说明李园的妹妹长得不错。
就问李园:“下聘礼了吗?”
”没有呢“,李园回答。
”那能让我见见吗?“
”行啊“
于是李园就进献给妹妹给春申君,春申君一看长得真是不错,就宠幸了她,不久就怀孕了。
李园就跟他的妹妹商量,于是他的妹妹就给春申君吹枕头风。
”楚王别看现在宠幸着你,跟你亲如兄弟。但是楚王年事已高,一旦楚国死了,他又没儿子,他一定立他的兄弟,这样一来,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君上的地位可就不保了。况且你为相多年,哪里没有些矛盾,如果爆发出来,你的封地也保不住。那我们未出生的孩子怎么办?不如这样,你把我进献给楚王,那么如果生下了是个儿子,楚王必定立他为太子,这样一来,你的儿子当了楚王,你的权位自然代代不绝了。“
春申君一听,他都没犹豫。他仔细想想就知道这里不对。如果操作这件事,那么至少三个人知道分别是春申君、李园、李园的妹妹,那么权力斗争点就是春申君和李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势,春申君太自信了,这样一来自信和贪欲一结合必出大乱子。有些人说这个故事特别像吕不韦献赵姬,我觉得更像另一个故事就是沙丘之谋。春申君如同李斯,李园就是赵高。两个人的下场也是如出一辙,春申君不如李斯的是,李斯还好好考虑了一下,春申君连考虑都没有。
于是春申君就按计划行事,把李园的妹妹送了出去,楚王宠幸了她,生了个儿子。李园的妹妹就成了王后,李园就当政了。
那么现在李园的目的达到了,春申君现在如果明白过来,赶紧补救,去杀死李园还有一线生机。但是春申君没有,为什么?因为利令智昏,自信和贪欲结合是不可救药的。
李园暗中豢养武士想杀死春申君。楚考烈王看起来真的要死了,春申君此时还没有觉悟。楚考烈王是春申君最坚实的靠山,一旦这个靠山一倒,政治势力就要大洗牌,就算李园不杀他。李园的妹妹就会成为太后,必然重用李园,那么李园和春申君势必就会有权力的斗争,何不在他势单力弱的时候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呢?
门客朱英就劝春申君:”君上可曾听过无妄之福和无妄之灾?现在君上处于楚国政治斗争最变化无常的阶段,楚王看起来生死未卜,你怎么不防备无望之人“
春申君听不懂,就问:”无妄之福是什么意思?“
朱英说:”君上当国相这二十多年,看起来是臣子,实质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生死未卜,而如果幼子登基,主幼国疑,这正是君上夺取权力的大好时机,这就是无妄之福。“
”那无妄之灾是什么意思?”
朱英说:“君上想想,现在能跟你夺取权力有谁?两种人,一者楚王的兄弟,但是楚王已有子嗣。二者就是李园,李园是楚王的舅舅,他不当宰相却是你的仇敌,不掌握军队,但是他养了很多亡命徒。那么楚王一死,李园必定先入宫占据权势,杀了你灭口,这就是无妄之灾”
“那无望之人呢?”
朱英说:“自然就是我了,你把我安插到楚王的卫队里,我帮你除掉李园”
春申君说:“别提了,怎么会到这一步,李园懦弱胆小,我又对他有恩,他不可能背叛我”,读到这里我们还能说什么,“自作孽不可为。”
十七天以后,楚考烈王卒。李园果然先入宫,他的那帮亡命徒埋伏在宫门。春申君进入的时候,被亡命徒刺杀,把他头斩了,仍在宫门外。接着灭了春申君的家,而李园的妹妹和春申君所生之子立为楚王,就是楚幽王。
这个故事读完的感觉就是整个一阴谋家和傻子之间的故事吧,那么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多少?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
这里出现三个人,幽王是春申君之子。那么另外两个人是谁?哀王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楚考烈王病重时期,李园的妹妹所生的儿子。
还有一个负刍,也是楚考烈王的儿子,只不过是庶子。这就奇怪了,开头不是说楚考烈王没有儿子吗?怎么现在儿子一个个冒出来了。楚考烈王至少三个儿子,分别是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楚王负刍。还有一个昌平君,在《史记》记载中无头无尾,身世可疑,有人认为昌平君就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但至少《史记》记载楚考烈王有三个儿子。那么楚幽王、楚哀王身世甭管多狗血,还有个完整的身世。那么这个负刍什么时候生的?他不可能是楚考烈王无子前生的,否则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假的。那只能是李园事件发生以后。
另外,楚幽王如果真的是春申君之子,那么李园的妹妹怎么能刚好十月怀胎?另外春申君怎么保证李园的妹妹所生一定是男孩?你要说吕不韦和赵姬发生在赵国,还可以瞒天过海。春申君这事直接发生在楚国宫廷,战国时期宫廷有专门的人去印证女子是否有孕,怎么瞒天过海?
特别是《史记》的列传部分和本纪部分可信度是不一样的,本纪相较于列传要可信的多。
所以可以确定这件事大概是编造的。那谁编造了这件事呢?黄式三(清代著名学者)认为
此必后负刍谋哀王犹之诬言也。
我们也只能姑且相信这种说法。
这一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帝九年,嫪毐也在秦国作乱,被察觉,夷其三族,吕不韦被废。
为什么在春申君的列传写这件事,因为秦始皇解决完嫪毐、吕不韦的事情后,就开始兼并六国的战争,所以这件事情对六国是很重要的事情。并且这里用的是“秦始皇帝”,而不是秦始皇,说明太史公写这段的时候是非常正式的。
太史公曰:我曾经路过楚国,看到春申君的都邑十分宏大。开始的时候,春申君说服秦昭王,护主回楚是何等的聪明。但是后来受制于李园,昏聩啊。俗话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指的就是春申君不用朱英的计策吧?
这里太史公把春申君的失败归咎于他不听朱英之计,很显然并没有抓住事情根本。其实把春申君给秦昭王的话删除,把李园之事删除,这样掐头去尾,春申君的事情还剩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