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敬之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交朋友,交往越久,越受人尊敬。”
这段话是孔子评论晏婴的,晏婴是齐国的大夫。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晏平仲跟你相处了很长时间,你依然会尊敬他,这代表的是晏婴与人交往的结果。第二种解释,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因为无论他跟别人相处多久,依然能保持恭敬,这代表的是晏婴与人交往的过程。
论语里面一定会出现大量的争论,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对于每一种解释都能够找到大量的古书和典籍作为支撑,我们只要选择自己愿意相信、对个人有用的,就足够了。
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向晏平仲学习,如果是第一种解释,他更强调结果,而结果是没法学的。比如孔子说晏子这个人很了不起,别人都很尊敬他,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学他。而第二种解释更强调过程,我们可以学习晏子待人接物的过程,学习他与人相处时的恭敬态度,学习他的“久而敬之”。
孔子说:“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一个人离得太近了,他就不把你当回事,就开始不逊了。越近的朋友越喜欢互相掐科打诨,开玩笑的尺度越大,甚至随便讽刺对方,说放肆的话;离得太远了,又会产生抱怨,觉得对方不在意自己,这就是人与人交往中的难点。
孔子说“久而敬之”是交友之道。“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即便是几十年的老朋友,每次见面依然能保持足够的恭敬,依然尊重对方的人格,给我们足够的鼓励和肯定,而不会因为特别熟,就肆无忌惮的打趣、挖苦。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东西。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有气质,就反映在这些细节之上。
我们跟别人在一起的时间无论多长,都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尊敬他人是一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最终自然会产生相互尊敬的结果。
感悟:对朋友、对家人不能因为太熟就放肆,甚至会发脾气等,越是亲近的人越能反映我们的修养。对朋友,无论多少年,都要保持恭敬的态度、尊重对方。
臧文仲居蔡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养着大乌龟,给他住的房子、房顶呈拱形,柱子上画着水草图案,像天子的宗庙一样,这怎么算明智?”
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如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与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的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儿来的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儿来的仁?”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叫颛孙师。一般情况下,在《论语》中看到“师”往往就是指子张。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令尹子文”指楚国的宰相子文。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宰相,面无喜色,后来,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愠色,不生气。三起三落对他影响都不大。
一个人如果突然被罢免了,交接工作的时候有可能装病,有可能故意不配合,说:“我不知道,你问秘书,我不清楚”。职场中很多人在交接工作的时候都不太愿意配合,甚至故意制造麻烦,给接任者留下烂摊子。
而令尹子文虽然上次被任命成令尹,又三次被罢免,但每一次交接工作,他都能够做到“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将自己之前做的工作事无巨细的交代给新被任命的官员。子张认为他境界很高,就问孔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对令尹子文的评价是“忠矣”。他能够做到忠诚,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负责的事情。忠是爱国,忠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这是孔子承认的。
子张接着问:“仁已乎?”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生是多么想挑战“仁”的境界,几乎将“仁”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最高标准。大家都想问,哪个人达到了仁的境界,谁是楷模。所以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看出来呢?”
在孔子看来,令尹子文的做法的确是忠君爱国,但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孔子本人也是当了官被罢免,又当了官被罢免,最后周游列国。对孔子而言,尽忠职守是不需要达到仁的境界也能够做到的,而令尹子文能够做到忠,但未必能够达到仁。因为不知道令尹子文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内心是如何的,是澎湃的,是愤怒的,但表面上看起来是正常的?孔子无法判断令尹子文是否仁,因为做到那些,还不必达到仁这么高的境界。
子张又问了另一个人——陈文子。说到陈文子,要提到一个背景是崔子弑齐君。崔杼是齐国大夫,他把齐庄公给杀了。弑君是大罪,而崔子竟然杀了他的国君。陈文子有十辆马车,约四十匹马,家财颇丰,他已经在齐国安家立业了,但发生了崔子弑君的事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抛下,“弃而违之”。
“违”离开的意思,比如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方,觉得不舒服就走了,就是“违之”。
到别的国家之后,他一看情况说:“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发现这个地方不好,他又离开了,到新的地方,他又说:“这些人和崔子一样坏,”又离开了。辗转流亡两三个国家。
子张问孔子:陈文子如何?孔子评价他“清矣”,意思是这个人不同流合污。又问:陈文子算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我看不出来。
孔子永远在别人问他某人是否仁的时候,说不知道。因为当一个人做的事看起来符合道义,但都还达不到仁的境界时,无法反映出一个人是否仁。
孔子对令尹子文的评价是忠,对陈子文的评价是清。“忠”是爱国,爱的是国家,是政事,是能把事做好;“清”是爱名,爱的是自己的名声,爱的是洁身自好,这两者爱的都是外在事物。
感悟:一个人的内心是无法通过外在的表现看出来的,“仁”很是很难到达的境界,但正因为难,才值得一生去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