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每一个吸毒者一开始都不相信毒品会上瘾,我也不相信抖音有毒。事实证明,抖音确实有毒。它占用了我太多时间。为了戒“毒”,我来到简书,开始写写文章。文多牢骚之言,拟先作十日“杂谈”,附庸风雅。感谢简友的支持,不断给我点赞,真是受宠若惊。
每次伏案,我总以为能够下笔成文,一蹴而就,然后洋洋洒洒,斐然可诵。事实是,写文如卡网。文章主题不敢说深刻,至少要有灵魂;遣词造句不求华丽,至少要通顺;间架结构不求奇特,至少要合理。这些都需要时间去琢磨。
古今许多大家,提笔而就者多矣。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满腹诗书,阅读量巨大的人。欧阳修“三上”,闻一多醉书,毛主席菜市场读书,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此等皆是我辈学习的楷模。读书多了,才能语出惊人,下笔有神。
简书世界里,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政史专业者居多,老黄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有四年大学的读书时光,我本以为我读的书也不少了。因此也曾高傲过,自大过,有书生文人的清高臭脾气。走入社会,被现实狠狠扇巴掌后才醒悟,我读的书实在太少了。这次写了几篇文章后,更让我觉得应该多读书。
文学专业的同学读书不少,但是范围太窄。 大学时期的某些同学,一年真的可以看完一百本书甚至更多,但只局限于文学领域。经济、政治、哲学、伦理或者其他杂书却很少涉及。
读书好比吃饭,要营养均衡。文史经哲,伦理道德,三教九流,闲书杂书都可以过目,就算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也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文学陶冶情操,史学可知得失,哲学领悟人生,伦理修养道德……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连那种“小黄书”也可以拿来过目,不然如何提高技巧,促进和谐? 只知道道“回”字有几种写法的,那是营养不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
读书要精读还是泛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大家提出了各种方法。鲁迅先生用“跳读法”,“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李鸿章认为读书要“大声读出来”,有利于记忆;张之洞“日记一叶,月记一卷”,主张读书要有笔记心得。梁启超认为“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蔡元培,胡适,林语堂,丰子恺等先生也提出不同的读书方法。
哪一种读书方法好呢?适合自己就好。但我认为,有一个共同点:读书一定要思考,要有批判精神,不能人云亦云。思考力是第一要义。
信息时代发展太快,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太多,浏览网上信息如刷抖音,思考力慢慢下降,记忆力慢慢衰退,真是可怕。所以有时间还是拿起书本,伏案静读。学而优,则打开简书,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