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解决问题,就会被问题解决。
问题是现实与期望间的差距,可能是小段,也可能是巨大鸿沟,迈过去才能前进。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有的会迎难而上,把它当做成长的阶梯和奠基石;有的会裹足不前,安于现状,视而不见,生活在当前的安全区里;有的采取鸵鸟政策,不敢担当,畏惧失败,害怕风险,当缩头乌龟。最后一种,最为常见。
很多时候,人的认识没有偏差,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说做两张皮,究其原因,还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比较典型的是畏惧心理,是一种不利于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表现为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害怕”是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自认能力不够,自信不足,同时,遇到任何事情先往坏处想,而且一想就想到极致。一如《诗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人生必然举步维艰,一事无成。暂且把它称为“消极症”。
总结起来由以下几种情况引发。一是目标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命运在自己掌握之中。二是害怕失败。失败的恐惧感时常伴随着我们,从而产生消极的想象力和预期的失败感。三是害怕被拒绝。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被拒绝的种种可能就立刻出现。三是埋怨与责怪。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怜者。四是否定现实。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不利的事物,于是夸大障碍,找借口来逃避,从不找自己的原因。五是对未来悲观。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样,人类似乎天生有“悲观”的倾向。
什么样的心理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人格。一是妄想型。总是想象最坏的情况。比如,期待最坏的结果发生、高估坏的结果发生的概率、想象出一些夸张的画面来描绘可能的失败或灾难。二是自卑型。不断贬低你自己。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你一犯错误,它就会跳出来提醒你是个失败者。三是受害型(导致抑郁) 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总在感叹、抱怨和懊悔当下的处境,并认为这种处境永远不会发生改变。 四是完美型。告诉自己你的努力还不够,你应该更加勤奋地工作,你应该总是能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总是能胜任每一项工作,总是取悦别人,总是认为自己“应该”做得到。
有什么好的心理疏导方法吗?
认识问题法。人人都有不如意,事事都可能不如意,不要以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
积极表情法。表情是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灿烂地舒展一笑。
正确比较法。向下的社会比较
自我暗示法。暗示自己:“这几天可能正是我情绪周期处于低落的阶段,过几天会自然好起来。”在这期间尽量避免做使你产生不愉快的事和接触你不喜欢的人。相关书籍相关书籍
自我发泄。尽情地大喊大唱,大笑大哭。 可以写日记等。
转移法。当某件事一直萦绕在头脑里而影响你的情绪时,不如先暂时把它避开,而进行你所喜爱的活动或游戏。
秩序法。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得井井有序,更加勤奋工作或学习,就不会有时间再去考虑那些令人心烦的事了。而且,当你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后,心里会踏实许多。
立即行动法。遇到挫折时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自我鼓励。 “自古雄才多磨难”,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正是在挫折和逆境中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