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孟非的了解仅仅是通过《非诚勿扰》,没有看过他的《南京零距离》。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风趣,真实,正直,有脾气,有想法的一个主持人。他出生于1971年,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应该是不算差的,母亲和父亲都在电视台,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温饱应该是能解决的。从小跟着外婆在重庆长大,12岁搬到南京跟着父母一起生活。偏科的原因,高考失利,高中毕业后便走向了社会,上岗工作。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印刷工,真的是一名印刷工人,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印刷电视节目报,这段经历和他的如今的成就有种很强烈的冲突感,也正是这种冲突让人更加想去了解他的过去。干了一年,一次由于被车间主任故意克扣加班工资,忍无可忍,指着厂长的鼻子酣畅的大骂一顿后,骑上自行车走人了。这个事放在他身上是合理的,跟现在的性格是连贯的。后来去了江苏广播电视台做了一名临时工,从给相机电池充电,提三脚架到学摄像,做剪辑,写稿子,做制片再到转正做记者,再到《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在业界的火火火,到《非诚勿扰》主持人在全国的火火火,最终变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现在如日中天的孟爷爷。
看完他的的自传《随遇而安》其实是有点失望的,并没有出现我期望的悬梁刺股般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整个经历都是那么的真实普通又是那么熟悉,每个人几乎都能从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孟非出差北京制作亚特兰大奥约会相关节目时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写稿子,剪片子,这个状态前前后后持续了6个月。那段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己项目期间每天被关在单位除了吃饭就是写代码的苦逼生活,他最初写稿子的状态应该跟我写代码时一样压力山大,痛苦不堪。他做记者时,一个突发的社会事件就要求他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做采访计划,执行落实,剪辑编排,并写上一段既通俗易懂,又不缺深度和思考的稿子。这段让我想起领导临下班前跟我说“赵发财,徐总这俩天要个xx系统的优化方案,今天你出个初版,明天我们过一下,后天发给他!“时我除了干毫不退路的无奈与担心干砸了的恐惧。一直以为自己正在经历别人不曾经历的痛苦,其实他们的成功并无他样,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只是坚持下来了。他喜欢文科,热爱文字,骨子里的不羁决定了他成不了传统的文人,他曾经身处底层,也曾触摸过星空,身上有着俩种阶级的气质,正因为这样,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喜欢他,至少是不讨厌的。孟非其实对人生并无强烈明确的规划,随心随性,只是天性和热爱引领着他,逼着他认真的活着,恰逢非诚勿扰的舞台,他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假如没有非诚勿扰,他可能也正在会议的办公桌或聚会的饭桌上侃侃而谈,他不会觉得有多郁郁不得志,多孤单落寞,只会和现在一样的幽默真实,正直有脾气,因为那是同一个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