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内容可以分类为几大表格来直观的来看其中的内容大意:
第一:离娄之明~不能平治天下。
表格说明:孟子所举例的古之圣贤,皆是在某方面有其独特的天赋能力,然而,即是有相应的天赋,没有相应的道(方法)来帮助他们的话,就不会最终获得成功。
赏析:此为此节第一句话,实则为反语劝谏,劝导人类想要达成目的与理想,如果不走正道或不确立与己身所拥有的才能相应的道路,最终都会失败。
引申(表格引申):人物→今之众人;能力→己身天赋;道→人道(顺应天地,自然之理);目标→以人类的身份(方式)活下去。
引申(名词引申):
1、人物: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达者,效仿圣贤之道而传承;微者,恪尽己身操守与品性而以人类的姿态平凡度过此生。
2、能力(单):能力(单)有显性能力与隐性能力之分,只要是对生活、家庭、社会等有积极正面影响、帮助的,就都是可被称道的能力。
3、能力+道(两者):道不尽能给予自己的天赋有一个行使的环境与平台,更是审查、考核自身能力属性的最佳途径之一(查验自身正在运用的能力是否合乎天地之德,人伦之理)
4、能力+道+目的(三者):有了目标,才能使自己依靠被查验过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三者最佳的例子即是《伤仲永》中的仲永:
1、仲永有才能。
2、仲永的才能也许有道(合乎道),也许没有道。
3、仲永的才能没有实质性的目标。
延伸:仲永的才能看似被父母所埋没,其实是被所谓的人之追求所坑害的——金钱与欲望。
引申2:人类所运用天赋且需要达到的目标也许在乎金钱,但不仅限于金钱,还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也许文中提到地尽乎是圣人之理,但依旧还有常人能够选择的东西——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所需的成长环境。
第二:圣人既竭目力焉~而仁覆天下矣。
此节内容相比前节内容而言,是正语表现:
以不可胜用与仁覆天下矣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当自身的能力有了一个良好的过程或是成长模式之后,所拥有的结果必然是美好而且可行的。
第三:上无道揆也~国之所存者幸也。
此节内容,在人物的根本环节上增加了身份属性。
说明:上位者若没有道路,下位者必然没有法则;朝廷之士不信道路,百工则不信标准;君子若符合规范,小人才能符合榜样(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也)不管是上位者也好,还是下位者也罢;不管是朝廷之士也好,还是百工也罢;不管是君子也好,小人也罢,不同的个体,不同的人群,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安生立命,存亡之道,国家生存。
赏析:朝廷之士是上位者的具体实例,百工是下位者的具体实例,而君子和小人是否也是相比拟的问题不得而知,但至少是有身份高低的情形存在着的。上位者的引导以及规劝作用,在于整个身份团体中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引申(表格引申):身份→圣贤/众人(凡人);凭借→古之圣贤的一言一行;目标:没有偏颇的日常生活。
引申(释义引申):今之众人,若能凭借古之圣贤的一言一行,而归正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世为人的态度与方法,做到无需“他”治而就能自然而然的自治的话,不仅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变得和谐,且生活在人间的众生都能安然度世。
引申2:当然,古之圣贤的一言一行,更多地只能在各类书籍上以及典故上知晓了,在如今的生活中,要想真正的提升个人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情操与修养,也许还得需要与真正的“贤人”学习。
引申3:那么,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还可能有些圣贤的影子呢?我想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真正的老师(无论科目);一类是真正的华夏民族后代。唯此两者,拥有一定的圣贤品质,为着把自己的所有传承给后代,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不让民族的血液与印记消失在自己的这一代中。
最后两段:继续回到主题思想,治国中的上位者必须担当其职位,才能使天下大治。
赏析:然而,上位者的失职并非仅仅在于身外之物的得失(城郭不完,兵甲不多;田野不辟,货财不聚),更在于处事与做人之道上(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君王与辅臣只有做到相互监督(人性)与规劝(选择),才能使得天下大治。
引申1:在其位(不单单指岗位,更指人类的多重身份:1、人类;2、子女;3、父母;4、兄弟姐妹;5、社会身份等)先做其人,后谋其位。
引申2:一个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与一个国家中君王与辅臣的关系雷同,前者建立在家庭的立场上,只有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才能使得家庭和谐;后者建立在国家的立场上,只有君臣谨言慎行,才能使得国家大治,即治国与治家同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散用)
引申3:然而,若家长想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如同君王成为辅臣的榜样;君子成为小人的榜样那样)就需要先归正自己的一言一行,若没有自我归正的能力或者条件,还得重新向圣贤们学习或者重新考虑生活(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