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嫁到德国的学姐约了饭,她短暂回国,马上又要飞走。学姐的老公是当年在伦敦读研究生时候的室友,两个人在一起的过程也颇为神奇,是毕业后辗转又相聚最后在一起的。听她介绍了很多在德国汉堡生活的见闻。因为之前在大学里第二外语学过德语,这些年来对德国的信息碎片化地有了一些积攒。觉得梳理一下也是很有趣的。
德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德国的文化很保守。如果不会说德语,用英语在当地交流是非常被歧视的,也会相对孤立没有朋友。所以学姐去汉堡第一件事就是语言学校学习,学习费用5000欧每年,相当于国内读两年研究生了。这在当地算相对贵的费用。语言学习初中级班里还有些中国人,到高级班就都是欧洲德语区的人了,比如瑞士人,他们从小学习德语,就像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基础较好,中国人到高级班基本就跟不上了。德国人的保守还体现在对时尚和新事物的排斥上,如果穿连衣裙上课,老师会很惊讶地问你今天是不是有约会,带了亮片的太阳镜满街都会觉得你是Lady Gaga,欧,无趣的德国人。对于新的事物,德国人是绝对报以谨慎的态度的,不像中国人,在北京有新鲜的东西大家是生怕落于人后。柏林稍好,汉堡位于德国北部,显得很顽固。
德国的消费:德国人普遍没有什么消费欲望,不太会花钱。攒钱用于人生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环球旅行,上学读书等。在汉堡德国人的人均月收入2000欧左右,其实不高,房租占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因为没有什么花销,德国人的娱乐居然就是种花种草喝喝茶,生活倒是也很简单,没有消费的欲望,自然也没有创造财富的疯狂动力。不过习惯了北京生活的年轻人,在那里很难买到喜欢款式的衣服,德国在审美这件事情上是绝对的实用主义。
德国的养老:德国人在30年前和中国人的养老观是一样的,父母要儿女养,这是义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院越来越完善,老人把养老金给养老院,自己能够获得全面专业的护理,又不拖累儿女,在德国这样是非常普遍的。学姐的婆婆是运动员,70多岁了,今年做了换膝盖手术,按理说应该是全家探望,守候照料。但是事实上,老太太自从入院以来,老头和他的三个儿子只去看了一次,手术后医院给她安排了大巴车去疗养胜地休息了。学姐觉得老人住院应该帮点忙,做做饭什么的,老公回答,不要这样,妈妈会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她只是换了个膝盖而已。这样的观念还是很震撼的,但是这是人性最根本的诉求啊,彼此独立。我们国内照顾老人的习惯既是由于社会没有配套的养老院 ,更是由于长期被道德观束缚,不养则不孝,完全没用考虑到实际情况,年轻人养老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照顾病人需要的巨大身心投入,是这个快节奏社会无力提供的。我的姥爷有3个女儿,生病时轮流去陪护,这三个女儿仍然累得精疲力尽,我无法想象独生子女的我们要独自照顾四个老人的情景,社会投入和健全的养老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德国的教育:德国的教育是宽进严出。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德国回来的助教,教过几堂我们的第二外语课,后来知道,助教是德国大学肄业,在德国能够顺利毕业是非常非常辛苦的,留级或者是肄业也并不在少数。以至于学姐老公大学毕业后去伦敦读研究生,觉得简直是人生放松时间。德国的学费不贵,但是英语教授的国际课程很贵,我们笑称,其实把钱花在学德语上再回来上德语课程也差不多价钱了。
德国的建筑和机械仍然领先:我之前在建材行业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德国在外墙材料、涂料等方面依然是国内学习的对象。国内新兴的绿色建材都是德国已经用了几十年的,德国的墙体保温材料、排气系统、玻璃门窗都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循环能源使用的房屋建筑理念最近几年在国内颇热门,但是德国的创意产业比起欧洲的其他几个大都市还是显得没有活力。
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去国际大都市的消费适应程度好于去地方小城市,去美洲在文化融合上好于去欧洲。不过人们的价值选择不同,所以喜欢的城市文化也不同,我这种喜欢新事物、追求人生进化的人还是喜欢更加包容和活跃的移民城市,所以这么看去温哥华也是个不坏的选择。
百日写作计划【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