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崔律阅读营·Day16-3.3 日志】
这是2019年5月8日“100天崔律阅读营”之“3.3《奇特的一生》感知时间” 的学习日志。
1.我的阅读理解:
《奇特的一生》
作业片段: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P52(Day8)——供参考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要创立这样一种分类法,必须先找出某种类似的原子量;我想对没有直接功能作用的机体结构中的曲线进行数学研究,通过这个办法来找……”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在1918年这样写道,“这项工作在数学上看来困难极大……我起码要过5年,等数学基础打得好一些,到那时候才能着手完成这项主要任务……我立意要写一部数学生物学;一切企图把数学运用于生物学的尝试,都将包容于这部书中。”
•P59(Day11)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像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
•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工作要求……不过那是后话,至于在初期,根据一切计算(柳比歇夫是喜欢计算也善于计算的),他的工作要求他付出正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需要消耗比正常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他当然相信他能做到,但总是要从另外什么地方再去挖掘一些力量,再去挖掘一些时间。
片段一:提出一生的奋斗目标
【问】柳翁为什么能56年如一日,坚持时间记录和结算?
【答】这是因为柳翁从1918年就提出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并且对这个目标的达成进行了倒推分解,梳理了自己在不同时间段应该做哪些事情,取得哪些成果。
【联系】世界上的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先设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努力,最后取得了很多成就。
片段二:通过挤时间来达成奋斗目标
柳翁在提出奋斗目标后,对如何达成目标进行了计算,发现需要比一般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多得多,也需要更多的精力。为此,他决定从其他地方挖掘时间和力量。这也是他做时间记录的契机。记录时间,消除时间黑洞,更合理地利用时间。
所以,柳翁是一直在做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不仅要充分利用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精力。
2.我的课后实践:
继续坚持做日清单,做时间记录。
在晨间复盘时不仅看工作、学习时间,也要看看时间黑洞的时间和占比,思考如何减少时间黑洞。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无
4.任何想说的话:
无
5.【学霸题·复盘】我的阅读日志VS崔律的讲解:
我的亮点:
对自己的时间记录进行了反思(寒暑假中断)。
崔律的亮点:
5.1 梳理了柳翁的时间记录简历
1916年1月1日(26岁),开始时间记录,当时正值新年开始,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柳翁立志要做时间记录。
1937年(47岁),时间记录臻于完善。柳翁历经21年,对时间记录的方法进行了不断优化。这也说明了柳翁的时间记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是不断完善的。例如从毛时间到纯时间的迭代。在我们看来,这个迭代时间或许比较长,但对我们的启发是: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碰到不成熟的地方、做的不太好的地方,这是可能的,也是有情可原的,即使柳翁这样的大牛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关键是不要放弃,而是要去想如何改善、如何超越。
1972年(82岁),一天都没有中断过。即,柳翁坚持56年的时间记录,任何情况都无法阻止他的时间记录和结算。
此外,柳翁的做法是每天都要对时间进行记录和结算。不仅要做时间记录,还要做结算/总结,分析每天在不同类型的工作、生活中花费了多少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如何优化,分析为什么没完成计划等等。
5.2 展示了柳翁常年的时间记录带来对时间的感知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可能跟柳翁是数学家有关,也与他长期坚持时间记录,身体形成的一种感知有关。
此外,崔律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对书籍内容保持质疑。例如“感知时间”与“精确感知时间”的差别。经过崔律分析可以看到,原文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即,崔律认同结论(感知时间),但不认同推理的过程。
【反思】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直接就一扫而过,并没有仔细去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通过时间记录,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感知时间。
时间记录可以让时间从无形变成有形——显性化。让我们清晰地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花费了多长时间。
感知时间,有时间意识,是时间管理的基础。
我要改善的点:
学会质疑,放慢阅读速度。
给崔律的建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