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此书很厚(我为什么选这么厚的书,悔。。。),为了交作业我暂且写这么多。接下来我会继续看,继续写。
这是一本根据藏传佛教而写的有关生死的书,受过系统教育的国人因此第一印象应该多半是“迷信”,进而嗤之以鼻,其实里面很多理念和是否信仰佛教无关,具有普遍意义。
以下是一段摘录: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想到这里,让我忆起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嗯,每个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的眼光。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感谢索甲仁波切上师,他可以让很多看过此书的读者突然顿悟:一切的不满足不开心不顺畅都来自于内心的惶恐。沉闷许久的烦心事儿,生活的负重,工作的重压等等它们都让我们渐渐变成了惶恐的奴隶。害怕由失败引来鞭挞,日复一日地努力完成它所指定的任务,压力如此之大而我们又是如此的恐惧,乃至于完全退化成了一个卑微的只求自保的可怜虫。我们被惶恐训练得日益胆小而自私,自私到忘记了除了自己还应该对谁好。其实不是忘记了,而是长期的压力把我们的“自爱心”无限地放大,“自我”和“我执”几乎完全占据了我的心,对其它的事视而不见。
心有其本性,可简称心性,而“自我”只是愚痴的人们拼命制造出来用于替代它的幻象,如种种身份、职业、地位。执著于这些幻象即“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它们原本不存在,更不是心的本性,执著只是在做痛苦的无用功,永远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你可以不相信这些,说实话,我也不完全认同,比如轮回。但作者有一句话引人深思,科学不能证明有神,但也不能证明没有神;暂且相信它一下又有何妨呢?认同“自我”只是一些幻象,证悟永恒的心性才有意义,这让我看到一心为“自我”奔波是多么的愚昧和可悲。认同因果业报和轮回转世,这让我看到人不仅存在于今世,人必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全部的责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执”不仅无助于证悟解脱,反而可能污染自己的“业”,在今世或来世遭受果报。
这让我看到,“我执”只是让自己活着,但昏昏噩噩;只有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才能最终帮助自己。
一个人机关算尽一辈子,只为自己,那就算得到再多,他在临终的那一刻也必不能获得安乐;因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即将失去,他心中只有自我,现在这个自我马上就要消失了,他将进入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重新变得一无所有,无依无靠,那种恐惧不言自明。
而一个广种善因,一心关爱他人的人就算最后一贫如洗,他在临终那刻也必定无怨无悔;他心中本无“自我”,无所谓失去,贫困又何足道哉;他广种善因,持续净化自己的“业”,来世必定充满希望和光明。
从现实的角度说,“自我”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会随着“自我”的终结而在临终那刻灰飞烟灭,实际上最终体验到的只是迷惘,甚至悔恨。而善行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它并不依附于“自我”,肉体的消失并不能让他失去什么;关爱他人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纯粹的付出,这份快乐依附于能否付出关爱,只要付出了,这种快乐就会永存,与“自我”的快乐依附于“得到”截然相反,因此,关爱他人的人由于此生付出了无数关爱在临终那刻必定是安详而快乐的。
“自我”和“我执”让人们“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而这让人们在临终那刻不得安乐。
所有这些让我看清楚了这一生自己的劲敌是谁,让我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更让我明白了我承受压力是为了尽责任、尽义务、关爱他人;无论压力多大都不能只顾着自己,那是舍本逐末。因为得到的终将失去,付出的才是永恒。
此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理解的,所阐述的境界也不是光凭看就能了悟的,所以之前的分析与上师本意肯定有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目前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跳出“自我”的桎梏,能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