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一定是包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区人们脱口而出答案。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六次全国性大迁移,是妇幼皆知的历史事件,多少人寻根问祖都要从山西大槐树老挂我找寻。
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庆阳市就有这样几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的族群,而且直接用迁徙时间命名了村子名字。六年张村,二年张村,八年张村。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六年张村 。史志记载:明代洪武六年,一张姓氏族从山西大槐树下启程,一路翻山越岭,沐风栉雨,历尽艰辛舟车劳顿的来到了西北地区的董志大原腹地的西峰东南方,看到这里平畴沃野,一眼千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一方能养人的热土。于是经过慎密的考察选择,找到了这块绝佳的地方,落脚在此,开始了繁衍生息的生活,便有了六年张村这一称谓。
第一次驱车去 六年张村,在莽莽大原行进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坐落在西峰区东南方的六年张村村边。进入村子首先要经过一道两边临沟的狭窄腰岘山路,才可爬上对面塬头进村。
远远眺望这个董志原塬畔的村落,让我由衷的赞叹起六年张村的先民们。他们当年选择的这块地方,可谓充满智慧。村子远离官道,四面临沟,进入村落需从西面三道狭窄的腰岘通过才可进村,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屏障关隘功能。
我们知道,在古代明朝时期,并不发达的交通讯息和冷兵器时代因素,防范安全才是老百姓生存的第一大要务。张姓先民选择这种天然的交通屏障,就是能有效阻挡兵荒马乱年代入侵的匪灾、兵灾,而安心的居家乐业,躲避战乱、匪乱。进入村子后,地势平坦,庄稼茂盛,房屋错落有致,的确是一块难得的养人风水宝地。
从村子里一张姓老伯口里证实,他们这一支张姓族群,确实是在明朝洪武六年从山西大槐树下分流迁移到这里的,起初一门张姓,老先人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家族的历史起源,迁徙脉络,就索性给村子起名“六年”,不仅有纪念意义,还有族源考证的意义。从老伯口里得知,他们这个村子现在官方名称叫“六年张”村,是为了和不远处的“二年张”“八年张”村区分开。
原来董志大原上除了明初洪武六年迁移过来的六年张村,还有洪武二年、洪武八年迁移至此的张姓大族,分别以年号命名村子名称。
与此地不远的二年张村,和六年张村有着大致相同的地形地貌,安全防御功能特点显著,可防可守,宜居宜业。
后来迁徙到此的八年张村落脚点,按古代以防御安居为首要标准要求,他们居住地落脚在没有天然屏障的董志大塬上,但他们颇具智慧的是,将落足落脚点选择在六年张村西面。从地形地貌看,如果一旦遭遇大的兵匪灾乱,八年张村民就可一路向东退避,然后快速地通过两个腰岘,投奔到同系一门的六年张村,来躲避防御敌患。
这种洋溢着机智聪慧的选择栖息地的谋略思维,正是二年张、六年张、八年张村先民及其后代能繁荣壮大的主因!
六年张、二年张、八年张村的移民后代,在近五百年间的斗转星移、生生不息中,早已融入本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活里,气息里、人群里,成为标准的原住民。今天的张氏后代,和我们一样,也会抬起脚丫子,掰看小脚趾甲盖,是不是传说中的两瓣儿,也会随口而出的“解手”,传承祖先一代长途跋涉中留下的艰辛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