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还没有生起“旅游”的意识的时候,读过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
我是广州人,深刻记得他评广州的四个字是“生猛鲜活”。
原来中国的城,各有属于各的形容词啊。
希望去见识世界的不同,这大概是所有旅行者出发的理由。
我很害怕成为井底之蛙,害怕我自大地以为自己看到的便是世界的全貌。这是我拼命去发掘“不同”的原因之一。
初中时去新西兰,在那遇到了一个穆斯林女孩,穿着黑色的袍子。我用自己蹩脚的英语问,你从哪里来啊。心里却突然一下害怕到,呀,那些中东国家,我也不知道他们的英文名字呀!
她回答我,英国。一个我简单地就听懂明白了的单词,却又一下把我惊呆了,英国怎么会有中东的穆斯林人呢?英国人不是白人吗?不等我斟酌一下合不合乎礼仪,一个混乱惊讶的“Why!”已经蹦出口。穆斯林女孩看了我一眼,不再说话。
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是于心有愧的。
年长了之后我好几次会回想起这件事。我是真不知道英国能有穆斯林吗?大概在课堂、报纸、网络都是看到过的。可是那些都只是纸上的句子。可当我见到那个女孩,我才知道这些“不同”是真实存在的:英国人并不仅指那些白皮肤的高加索人。英国和我们不同,他们的的确确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啊。
旅行是消除偏见、盲从和无知的最好方法。单单出于这些考虑,人们就应该出去旅行。
——马克吐温
可当我真的有机会去到了一些地方,我又发现,没那么简单。城市与城市之间是很相像的。上海的南京路,沈阳的中街,广州的北京路,大同小异;大理的洋人街,阳朔的西街,福州的南后街,神肖酷似。
如果旅游的城市都千篇一律,我们出发所寻的不同又沉淀在哪里呢。
我还不确定答案。但我可以给你尝试说说看。
文__Fa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