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梵高绘画的对象是常见的风景,但是跃然纸上的却是诉说于景物中的千言万语,是可以用眼睛看见的千言万语。就像一些欲言又止,找不到出口的情感,有些作家可以用文字打开阀门,让它顺畅的流淌出来。仅仅直观的用眼睛看梵高的作品,抛开流派抛开背后的故事,已不仅能看到一幅画就是一首诗,还能看到这些诗都闪着纯真的光芒。
如此璀璨的夜(图1),天空星辰密布,遥远的星星小而亮,梵高用果断直接的方式点出它们的光;近一些的星星带着浅浅的光晕;更近一些的大而朦胧,光芒如同金盏花一般绽开在深蓝色的苍穹下,似乎有着氤氲的雾气,有着呼吸般忽明忽暗的闪烁,这些巨大的星星正常来说看来一定不是如此的夸张可爱,可是我相信在梵高的眼里,那时的星星看起来就是如此,那是一种孩子的目光,一种在夜里星空下的满足与温情。这些星辰错落有致,背景的天空由中心被河水与最亮的星映照的浅蓝逐渐向四周暗下去,在画外远远地看去,能感受到蓝黑的深蓝的天空中心浮动的浅蓝色云层,还透着柔和的光。近看是横竖有序交织的宽大笔触,如同纹路明显的织物,天空被画笔编织起来。这些笔触平稳整齐,能感受到梵高绘画时平静的心绪。他在星光的笼罩里,与周围的景物一同沉静下来,一笔一划,编织了一片最纯净的夜空。
天水相接处是弧形的河岸,河岸上有隐约的房子和树木,房子里透出的暖暖的黄色灯光映照在河水中,这些房子虽然非常模糊也没有表现细节,但是这些夜里的灯光让人觉得房子里的家庭非常的温暖,延绵开来布满河岸又让人觉得没有孤单。这些灯光在河水中拉出长长的倒影,倒影又被缓缓流动的水波剪碎,粼粼的荡漾,甚至给我一种错觉,让我觉得这些灯光的倒影似乎是高高的桥墩,弧形的河岸就是桥面被桥墩高高的撑起,闪烁的星辰就在左右环绕,近的仿佛只要伸手就能触摸。美的令人不忍移开目光。这里都用的横向的涂色,水波的微微动态在笔触里活了起来。靠近岸边的地方停泊着几只小船,历经白天的风浪后此刻正静静栖息在港湾。
视线回到最近处,右下方有一对夫妻,深色的衣服使他们要隐没在夜色里。女士挽着她丈夫的胳膊,他们正靠在一起迈开步子行走,也许刚从小船下来正向家里走去。他们脚下的地颜色奇异,黄蓝交杂,被画笔如同水波一般勾勒,但在这片夜色中,跟周围的一切却是和谐的共处,带着夜的色彩,也有着水一般凉凉的温度。
不同于《星空》的动感和耀眼,《罗纳河畔的星夜》再现的是一个平静、温馨、和谐的夜晚,梵高的心应该也如同罗纳河的水,平静地微微泛起波光,也如同满目蓝色的天,纯净的不掺杂往日的对抗。这幅画的笔触我认为相当有意思,细看是很多相同色彩的组合,并没有不着痕迹的过渡和巧妙的变化衔接,是堆砌和组合了不同的色彩,一个色就是一个色,没有混合,直接干脆的展现本色,像孩子纯粹和分明的态度。远看却是万千变化,波光浮动,色彩微妙而不可思议。
最纯粹的放松和平静莫过于此刻(图2),午后,我们收割完麦子,虽然远处还有大片的麦穗挺立在那里,但是我们也摞起了几个大大的麦垛,吃过简单的午饭,太阳正直直的照射的土地,让牛和手推车歇歇,我们也要休息。我们靠在麦垛旁,躺在还未堆起来的麦秆上,镰刀鞋子放在一边,我丈夫用帽子挡住太阳,手臂做枕头已经睡着啦,我靠在他身边,在这广阔的田野里,闻着麦子的味道,除了蝉鸣万籁俱寂,也要渐渐进入梦乡。下午乃至之后很多日还有繁重的劳动,但这一刻,我们只用睡一个暖烘烘的觉,其他什么也不用想也不用做。
这幅画温暖的令人感动,我闻见了麦子的味道,感到了太阳的炽热,也一瞬间就平静放松下来。画面正中的这两个人身着蓝色系的衣服,能看到边缘的勾画和下笔的线条,简单却非常流畅,衣服软软的静止,如同他们此刻的身体。农夫脸被黄色的草帽盖住看不清,却能想象出他的表情一定非常放松,农妇侧卧,头枕着圈起来的手臂,依偎在她丈夫身边,戴着白色冻得头巾,表情平静自然,似乎睁着眼将睡未睡。他们躺着的麦秆堆松松软软,一些麦子捆起来随意的堆放着,一些散开,在此刻比得上最舒服的床。旁边靠着的大麦垛都能看见麦秆的堆放纹理,投下一点阴影,为他们送上几分凉意。就连他们身旁鞋子和镰刀也传递出一种平静自然的气息。不远处的牲畜和推车和麦垛静止,都在这片蓝色的天空底下。
在同一片麦田,近景处的麦地梵高画出明显的麦茬,颜色暗淡一些,远景处的麦地更加金色,阳光的感觉更强烈,麦地粗粗的涂画,形成了一种明暗对比。和更远处天空的相接形成的是更强烈的撞色,金色和蓝色,视觉效果非常强烈。整幅画蓝黄二色,宁静的午后就跃然纸上了。简单,明朗,却让人能感受到温度,气味,还有一种想要睡觉的放松。劳动的人辛苦疲倦,在这幅画里却宁静甚至优美,看不出可以的赞美与讨好,我看见的是他对他们真实的爱和关心,他也懂得他们的快乐和生活。
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图3),背景简单,也没有了旋转激动的线条,似乎当时很平静,很温和的完成着这样一种对自我的剖析与审视。这幅画是梵高给母亲的礼物。深深的深深的看他,他的神态,尤其他的眼神,让人心软,让人想哭。此刻的梵高穿的工整得体,剃掉棕红的大胡子,头发梳起来,整个面庞就这么坦露着,真诚地没有一丝掩盖。他眉头略微皱起,嘴唇紧闭,眼神乍一看似乎带着忧愁,带着难言之隐与内心的抗争,可是长久的注视,只看他的眼神,却是非常非常的清澈。这时候的他三十七岁,眼神却似一个男孩子,简单,平和,纯真,甚至有一丝羞怯,有一点畏惧,带着这个世界他并没有涉足已久的疏离与陌生感。直抵看画人的内心,你也能看到他的内心。我会觉得,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男孩子兴高采烈地寻找简单的快乐和世界的美好,但是处处碰壁,最后遗憾又悲伤离开的故事。
塞林格说:“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梵高不成熟,因为他有着最可贵的纯真。他的一切没有任何虚假与掩盖,如同他始终向往的明亮的阳光与黄色的颜料,如同这幅画里的自己。
这幅画依然是梵高最经典的蓝黄配,背景单一,服饰单一,画面的重点全部在于面部。面部与头发的颜色并不自然,用色直接粗犷,笔触也硬朗有力,可以看见下笔的决绝。用不同深浅的黄色营造出轮廓的立体感,眉毛突起而微皱,眼神温柔,鼻子挺拔坚毅,嘴唇薄而紧闭,面庞瘦削,脸色并不好。这是他眼里,也是心里的自己。他也坦然以这最真实毫无遮拦的面孔去见母亲,见所有的人。梵高说:“我画的不够真实,但比那些真实的更为真实”。
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我就觉得恐惧(图4),这里面似乎有一种渴望与绝望的撕扯,而结局是渴望被风吹的远离自己,绝望却成群结对来势迅猛。还有三条路的选择,却都看不见出口。
梵高没有画纯粹的绝望与痛苦,而是在痛苦最深之际仍然渴望着美好与光亮,渴望着阿尔的明媚阳光、与提奥的永远陪伴、同大师们的交流、拥有真正的爱情、留住大自然的风景等等。他说:“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他心里是有火的,一切的作品都充满激情和生命,他也说他不画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说他的画里,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这让我想起了三毛,海子,他们的生命中都有着满满的激情和理想,但最终,过于纯真的执拗与不妥协,让他们与现实决裂。
本幅画的构图几乎没有中心视点,狭长的分布开来,反而没有开阔之感,而是天地被框起来只剩局限的空间,而这局限的空间里又突如其来一群乌鸦,逼迫地人没有退路。梵高在常用的黄蓝之外加上了小部分的棕红和黄绿色,颜色绚烂而富有冲击力。描绘天空的笔触狂躁激烈,如同暴风雨中的大海,远不是罗纳河畔星夜里的平静编织。白色,浅蓝,深蓝,藏蓝,黑一齐混杂,缠绕,扭曲,心里的大海似乎正在掀起巨浪。麦田突兀的冲破天际线,深黄色的杆竖着画,浅黄色的穗平着画,甚至有些麦穗被染成了棕红色,这些麦穗随风起伏,同天空里的斗争一般激烈。路的视角的选取让观画者身临其境,就站在那里,就面对抉择,而抉择的尽头又似乎没有尽头。这些路蜿蜒,泥泞,笔触一气呵成,带着河水般的流动性,却挣扎着找不到出口。路边的绿草和红色的路形成强烈对比,深蓝的天和金色的麦子形成强烈对比,如果仅仅这样,那就是一种强烈生命力的体现。可是,我们站在那里,迎面扑来的是象征死亡的铺天盖地的乌鸦,它们飞快朝你而来,你没有丝毫躲闪的余地。这些乌鸦用黑色简单几笔勾勒而成,却非常具有动感和力度,这简单的几笔描绘的也已不仅仅是一种鸟类,更是一种直击内心的绝望和毁灭。这些鸦群又和周围的景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一幅冲击力对比性非常强烈的画,诉说了梵高心里最激烈的碰撞,余震至今仍能感受到;一种“色彩的悸动“,至今也仍未静止。
暂且让我们忘掉梵高是一个奇怪的、疯狂的、孤独的天才。我同意有些人认为的欣赏一幅画的时候不要联系太多作者的生平经历,不要让一幅画因为背后的故事打动你,而是就看这幅画所表现出来的以及表现的手法来让你有感觉。
贡布里希说:“梵高的重点不是关心正确的表现方法,他用色彩和形状来表达出自己对所画的东西的感觉和希望别人产生的感觉。他通过一条道路走到另一个路口,有意识抛弃模仿自然的绘画目标。”这正是梵高画作的整体特点。
我觉得我们不能文艺化梵高,虽然他的经历传奇而永恒,但是对他的画作的尊重,其实是真正理性的去看待。梵高的画在热烈的感性外也是充满着理性,经得起推敲的。他的笔触,构图等等都不是仅仅内心的表现,更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的手法,他有刻苦的素描,有众多的习作和改进。他的独创性在于延展了色彩的表达空间,用最简单的主色可以画出如此缤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