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1
最近在读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作品《为何家会伤人》,当中有一篇的题目叫《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读完觉得与我心中一直酝酿要写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书中一位咨询师提到,配偶之间经常会犯三个错误: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去揣测对方的意思但根本不理解对方真正的感受,将对方放在自己的坐标体系上去评价,以及在对方只是宣泄情绪时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却让对方更觉得不被理解。
文中说,“你的事实不是我的事实”——缺乏了一些你所不知道的背景信息,哪怕是你亲眼见到的“事实”,都未必是真正客观的事实。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读到过的一句话:不要随意的评价我,你不知道我经历过什么。
武志红的文章谈的是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但其实放在其他的任何一种关系上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个每人都有的坐标体系,或是那把每人都有的标尺,也可以叫做价值观。
2
什么是价值观?百度百科上给出的解释是: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举几个例子,或许能够更容易地看出价值观的含义。
做为学生,大家都想考100分。同样想考100分,有的人是为了当学霸证明自己很厉害,有的人是为了讨取家长和老师的欢心。前者追求的是个人能力,后者追求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认可——这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
对于一份职业,有的人挑选工作时把收入放在第一位,有的人找工作时把自己是否喜欢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前者的核心价值观是收入和报酬,后者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兴趣。
同样喜欢踢足球,有的人喜欢是因为球技出色,踢足球能给他带来众人的喝彩和认可,有的人喜欢却是因为这能促进他与人的交流,或是让他有身处一个团队的归属感。前者追求的是能力的显现,后者追求的可能是人际关系或团队的归属感——这也是不同的价值观。
3
所以——
为什么在面对形形色色的选择时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有的人选择在大城市艰苦奋斗,有的人选择在小城悠闲度日;有的人下了班安排各种学习各种活动提升自己能力,有的人下了班一部电视或一部手机兴许还抱怨工作太紧生活太累……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情发生人们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同为高官,有人心系民众改善民生,有人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同样面对灾难,有人救人救难,有人趁火打劫;同样是在发生地震的学校,有以自己身躯保护学生于三尺讲台之下的老师,也有震动初起就自己不管不顾落荒而逃的老师……
不同表现的背后,左右人行为的是不同的价值观。
4
我曾听说过一位公益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助学基金会的负责人,我的一位朋友曾跟他一起工作。
他三十几岁,没有女朋友,所有的收入除了不多的生活必需,全部拿去做了公益。连跟他一起工作的同样做公益的人,都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活,几近于苛刻——住得简陋,衣服总是那几件,吃的也甚是简单,除此以外,几乎就不花什么钱。
有的人,甚至觉得他有毛病。
再之后,同事们听说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是靠人的资助读到了大学毕业。
我想,这很好地解释了他为何倾尽全力去做公益——也许,是曾经的受助,让他想尽可能地回馈社会;也许,是曾经的受苦,让他想尽可能地减少别人的苦难。
他那所谓的“毛病”,不过是他在特殊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人生信条。
这样的做法,不一定要人人效仿;这样的人,却值得我们尊敬。
5
2015年的下半年,我接触到生涯,然后开始在XJY一路学习,并践行。自己感觉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
然有一次与身边的人谈及,他说: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会去XJY上课,你们这叫自我激励也罢,或者自我麻痹也罢……
我有些愕然。准确地说,“自我麻痹”几个字,惊到了我。
如果说,看清自己的兴趣和内心真正想要的价值,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努力规划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一种自我麻痹,难道,安于现状、被动地被各种事务推动前行、随波逐流才不是自我麻痹?
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给了很多的可能,总有一些事,你主动追寻和创造,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尊重任何一种活法,任何一种价值观,只要是不伤害和影响别人,只要它让你心安。只请你安心于自己活法的同时,也尊重与你不一样的别人,与你不一样的我。
6
有一句据说是尼采的名句:“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当你想要嘲笑别人的“疯”时——当心,也许那只是因为你听不见音乐而已。
生涯管理Tips:
面对需要决策的事情的时候,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独处,静静地去回想过去所做过的每一个决策,哪一个令自己满意,哪一个令自己不满意——所满意的决策事件中,是什么让你觉得满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注意:这些共同点可能就对应你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能指导你未来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