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喜爱独处,真心实意地属于那群“只想静静”的人,看书刷剧时情绪满意而愉快。在人群中则基本是消耗胜于满意,结束时需要长吁一口气,以释放压力。奇怪的是,那些静若处子的时光丝毫无助于我动如脱兔,我不敢动,一动不是被他人灭就是自己灭。时光并不沉淀在身上,更不消说藏入气质了。成人后,这问题愈发的严重。
近日在看《文心》,第一遍就看到心里去了。读到《文章的组织》一篇,看到回问自己一词,一瞬间开始看到自己的问题。
我从不爱回头。小时候习得俗话,好马不吃回头草。于是,总认为回头并非好事。可又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这“回头”与“回头”竟如此不同,追新与念旧竟用同样的词汇得以表达。以前,我更接受的是追新,朝前走,不回望来路。此刻才恍然,竟是这个信念影响了时光的沉淀。那些我看过的书籍、电影,极少回头再看第二遍。看完第一遍已觉饱腹,再看第二遍的需求很少燃起,这样品尝的结果便是消化极粗糙。
小说、电影看的都是故事。一直以来,我只需要看到主人公、大概情节以及结局编觉得满意了,可以再找一部新的来看了。印象中,只有《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看过两三次,因每次间隔时间太长,观影体验约等于第一遍看。最后时间只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些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达的信息,这导致表述单薄而无趣。“我看过了,是 XX演的”“还不错,建议你看看”,此类的话,我们常听常讲。如细细琢磨,这样的交流没有论据,亦没有论证,只有苍白而无力的观点。因此,我为何要看,为何要向你推荐,推荐的是什么这些的基本问题没有回答,观点与空谈也就无分毫差异。
回问自己是一个真诚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你会以自己的理解为轴心去得到更多信息,整理信息以融入自己的“认知”骨架,慢慢血肉丰满。这篇小文的中心意思总结可以概括为:论二刷的重要性。
文章的灵感得自今天的电影展映。《记忆大师》在院线还未上映,借着学校播映的机会刷完第一遍。事先安排的导演、主创见面会因航班延误一延再延,等得疲累不堪。第一遍观看时,由于事先各种预防针,看得格外仔细,却仍有很多信息被误解或者忽略,直到跟陈正道导演交流关于剧情的疑问,才始觉二刷的必要。第一遍和第二遍时的假设已经发生变化,从几乎一无所知到对演员、剧情了如指掌,从预测剧情到积极寻找被遗漏的关键信息。因此,回问自己类似于开始烧制自己的砖块,以期待盖出美丽的房子。
无论阅读书籍还是观看影视作品,第一遍过后只消一个判断,是否值得开始第二遍。基础的信息得到了,搭建的过程才真正开始。一个作品第一遍完成后就跑开,好似跑马圈地,却不费心耕作,让沃土荒芜。这未免可惜了。
回问自己的理由解决了,那么下一篇便需要在如何回问自己上下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