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沟通公式:
沟通=说话+倾听
说话=说事实+说观点+说情绪
倾听=???
微信读书上,关于『如何说话』的书随便一搜就超过了100本,关于『倾听』主题的书认认真真的搜,加起来也没超过10本。其中真正专注于『成人世界如何倾听』并且确实有价值的,只有两本:
《懂得倾听,是学会沟通的第一步》,作者:伯纳德·T·费拉里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作者:麦克·P·尼克斯
前一本的作者是商业领域资深人士,后一本的作者是心理咨询领域资深人士。两人都有着深厚的实战经验。不同的是,前一本在豆瓣连评分都没有,后一本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6。前一本,我从头到尾看完约1h50min,后一本我从头到尾看完约2h40min。前一本划线75处,后一本划线106处。
两本书的内容,放到一起,有很多相似的观点。但吊诡的是,把书放下,我几乎完全不记得这两本书都讲了什么。两本书在豆瓣的评论,也多有相似之处:空洞者感慨,失望者大骂废话,恼怒者言其啰嗦,惋惜者视如鸡肋。
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倾听能力几乎没法教?
首先,倾听重要吗?如果倾听不重要,那么难受的时候自己自言自语一阵子不就行了,为什么非得找个朋友倾泄,才能真正从难受的情绪中走出来?为什么悲伤难过下的长时间喃喃自语会让一个人逐渐颓废?倾听当然不只有这样的功能,我只是在想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这样的场景罢了。
或许,该问的是:倾听究竟有多重要?婴儿降生,医生和家人常常以哭声判断其是否健康;养育幼儿,哭声是他们宣示自己存在的最常见方法。此后,从父母家人到老师同学,从老板同事到客服服务,包括一切近的远的,有多少次为没有被听到难过、悲伤、沮丧、放弃、甚至自弃?数不清。
这短短一生,倾听,是比说话更先发生的事情,也是比说话更迟失去的事情。
心理学家也承认,被听到,是生而为人的基本需求。
说话,是有方法论的。
倾听,可能没有。
我曾经想过,能不能用训练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倾听——比如,我只需要听人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或者情绪感受,这不就简单了吗?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话要怎么说,决定权在我自己手里;
话要怎么听,我最多掌握1/3的决定权。
有人说,才会有人听。
如果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可以有参考:
用冥想听自己的情绪,用复盘听自己的认知。
但沟通往往,或者是我说你听,或者是你说我听,轮流转换。
在最基本的沟通中,最基本的沟通要素是:『你』X『我』X『话题』。
方法论,因为不变量而存在。但倾听,充满了变量——
『我』:身份、潜在的偏见、不稳定的立场、莫名的期待、即时的情绪、他事的冲击、注意力的偏移、脱口而出的语句和姿态,等等,几乎每一个都是不自知的变量。
『你』:身份、潜在的偏见、不稳定的立场、莫名的期待、即时的情绪、他事的冲击、注意力的偏移、脱口而出的语句和姿态,等等,几乎每一个都是不对等却会产生即时反应的翻版变量。
『话题』:看似是不变量,也确实是最容易控制的要素。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就不必一次又一次的掀起公众讨论究竟应该“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了。即便都认可『对事』,话题自身也有延展性。延展,就是变量。
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都首先是他自己。自我,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每个人都想成为真正的自己,都追逐着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与此同时,忘记了别人也有成为他想要的自己的自由。忘记不是背叛,但会忽略和侵犯。更为可怕的,这种忽略和侵犯,是不自觉的行为。这是倾听为何如此艰难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为何职场上提倡高效沟通的原因。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只专注于事实沟通,确实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倾听难度,也让谈话、汇报、会议更易施行。
这两本书,让我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倾听』,也让我认识到『倾听』是一项很难被别人教会的能力。或许并没有通向『倾听』的方法论,但还是有一些建议值得牢记。
所有的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问问自己:我准备好倾听了吗?
问问对方:你准备好倾听了吗?
即使是对的人,也还是要找到对的时间,否则开启的可能是一场灾难式倾听。
记得,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想要能倾听你的人,都拥有拒绝的权利。
我知道,不可能所有的倾听都会等你准备好才开始。
对那些突如其来又无法避免的倾听,要怎么做呢?
首先,假设对方心怀好意。
说话是技法,倾听是心法。
技法易得,心法难求。
在《懂得倾听,是学会沟通的第一步》和《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中还有这些建议可以牢记:
●尊重对话方
●放下自己的防卫心
●专注地听对方
●学会提问
●控制情绪化反应
●不打岔,尽量保持安静
●不预设立场,不做预先假设
●把听到的信息归类到你自己的信息框架
●适当提醒目标
如果这些建议,你认为很难记住,那么只需把这句话念三遍:
提升倾听能力的核心是提升自我修养。
提升倾听能力的核心是提升自我修养。
提升倾听能力的核心是提升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