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聊起认识不久的一个妹子,两人陷入了尬聊的状态,向我求助怎么打破僵局。我问他:“你喜欢这个女生吗?你现在想要的是什么?”他回答说:“不知道,家里人想我早点结婚。”我顿时觉得这个回答好无奈,因为家人,因为父母。其实好多人何尝不是这样。周围的人,包括自己也不知不觉进入了被父母催婚的年纪。上学的时候不让谈,各种警告和阻拦。工作以后,长辈们就恨不得天上掉下一个各方面条件优秀,还喜欢你的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朋友A被家里人以各种方式拉着去相亲,明暗交替,鸿门宴也去了不少。开始她把自己打扮的灰头土脸,想让对方自动放弃。后来经历多了,相亲对象一个不如一个,她反倒打扮得光彩照人,魅力四射。成功地让对方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养不起她)。一直以来,一个人的日子过得也很潇洒,相亲就变成了一种定期的盲式约会,加微信,见面,吃饭,买单,走人,一气呵成。过年回家,碰见亲戚再问起个人问题,高高仰起头,展示着涂着中毒色号的嘴唇,开启回怼模式。
讲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一定会在某个时间遇见正当年龄最适合在一起的那个人,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无论是单身还是恋爱,抑或是已婚。都是一种生活状态。
父母催婚的理由无非就是“你年龄不小了,再这样下去就没有挑选的余地了。”“你周围的人都有对象了,你还不抓抓紧。”他们的关注点几乎不会放在你在一段关系里开心、幸福与否。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是你喜欢的。就像网上有句话说“你努力工作,听课阅读,旅游玩乐,学习各种技能,你觉得生活很充实美好,但在你父母和亲戚眼里,你不过是个还不结婚的神经病。”
而随着身边的的狐朋狗友们一个个都找对象成家了,朋友甚至连出去玩都找不到合适的人一起。他绝望地嚷嚷道:“这辈子要完了!要从单身狗同盟变成孤狼了。”我听着觉得有几分好笑,又有几分无奈。
其实,社会在慢慢转型了,关系形态也开始增多了。台湾甚至有人提出了“多元成家”的想法。家庭形态不再局限于婚姻关系,所谓伴侣也不仅仅是夫妻,还可以是志趣相投的同性或者异性伴侣。大家因为相同的兴趣,相处的舒适度在一起生活。性和繁衍不是最重要的那个选项了。
作为独生的一代,我们大多数人原来承受的爱有多重,现在以及未来承受的压力就有多大。社会成本越来越高,需要花销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谈恋爱需要精力和时间以及金钱,若非对方是自己很中意的人,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样的投资是没有必要的。何况以后我们还要肩负着父母的养老,房贷车贷,一旦结婚生子后,我们还要承担一到两个孩子的养育责任。然而当下的自己还没有多少成就,甚至连成就都不要谈,我们几乎连存款都没有。外在的物质条件很多时候还要靠父母帮助才能满足。更不要提相当一部分人还被各种信用贷款捆绑着,换言之,我们养活自己都有点拮据。更不要说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了。另一方面,我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那个可能在下个街口跟我们对上眼的人,我们一边忐忑不安,一边悄悄安慰自己,即便是一个人,我也会好好地过完这一生。
我们害怕在一段关系里面得不到回应,害怕给出的精力和时间收不回来。这样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在所谓的最后期限里随便找个人步入婚姻。虽然大家都明白,宁愿一个人孤独,也不要和一个让你感到孤独的人在一起。各种道理说起来一套一套,但是面对生活的时候还是怂的一批。
但是爱情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应该说,从来都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绝大多数人打出生那一刻起,就是孤军奋战,冲破千军万马来到这个世界。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很不容易,身边再多一个人也不见得会生活的更好。很多人单着不是因为婚姻不重要,恰恰是因为它很重要,所以才会那样谨慎。
所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首要的,要光鲜亮丽地过,要开开心心地过。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而不是他们希望的。最后,但愿另一个人的到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为了向生活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