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功成名就的未来,慨叹泯然众人的现在,怀念自命不凡的当初,驻足人生路,回头向前看,有几人能免于嗟吁,不怀感伤?人们禁不住要问——
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平庸的呢?
古谚有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汉语精妙,很多时候,一字之差,意思大不同。且看——
第一章 什么是“平庸”?“平庸”和“平凡”有什么区别?
人常道,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平庸、平凡,这两个词经常成双出现,究竟有何不同呢?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平凡:平常;不希奇。
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二者仅一字之差,不妨看看“庸”与“凡”各作何解——
庸:平常〖commonplace〗庸,常也。——《尔雅》
凡:平常;普通〖ordinary〗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还是一样的意思。换个思路,在英文里,二者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呼唤wiki帮忙,
Mediocre(平庸)
Etymology
From the late Middle English medioker, from the French médiocre, from the Middle French médiocre, from the Classical Latin mediocris(“in a middle state”, “of middle size”, “middling”, “moderate”, “ordinary”), from medius (“middle”) +ocris (“rugged mountain”); compare mediocrely and mediocrity.
取middle,“中间”之意
Ordinary(平凡)
Etymology
From Anglo-Norman ordenaire, ordenarieetc., from Latin ōrdinārius(“regular, orderly”),
from ōrdō (“order”).
取regular、orderly,“寻常”之意
组几个词语看看,
平庸、平凡;
庸人、凡人;
庸才、凡才;
庸俗、凡俗;
庸凡、凡庸……
二者在组成词语、解释说明方面,经常可以互换使用。
由此可见,平庸和平凡:
1-根据书面解释,就文义方面而言,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可以视为同义词的。
2-根据生活经验,就感情色彩而言,前者常常带有贬义、后者一般属于中性。
这就奇了怪了:
同样意义的词,为什么一个含有贬义、另一个却没有呢?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称为平庸、却并不排斥被称为平凡呢?
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平庸暗含了一层“不堪”的隐藏意味。
上个图,就很好理解了:
由此可知——
平庸的真实含义,乃是“不堪大用”;
平凡的真实含义,乃是“寻常无奇”。
第二章 不得不说的重要假设
在回答“为什么”之前,需要先厘清“是什么”。这里先有了一个肯定陈述:我们已经一步一步走向了平庸。
此外,“一步一步走向”,根据文义,显然说的不是“空间上的物理移动”,而是“伴随时间迁移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一来,我们真正想问的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不平庸的)我们逐渐变得平庸,这是为什么?
这其中包含一个重要假设:我们曾经不平庸。把时间点向前推,也就是说,我们在更年轻一些的时候不平庸,简言之,青年不平庸。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重要的假设,
成立吗?
成立吗?
成立吗?
第一章已述,平庸也好、平凡也罢,都是平常的意思。庸人、凡人,本质上都属于中人,也就是常说的“中不溜”。
但凡说一个人、一件事怎么样,若要令人信服,总少不了两样法宝,一是圈圈、二是尺度。
圈圈就是考察范围。
说青年是否平庸,如果把考察范围限定为青年这个小圈子,那么假设显然不成立。因为在任何人群内部,都必然会分出三六九等。
打个比方,NBA球员的篮球水平高不高?他们是否平庸?如果把考察范围限定在NBA球员这个人群之内,不难发现,有球星级球员、普通级球员、跑龙套球员。
球星能力出众、表现优异、经常出彩;
球员能力尚可、表现还行、偶尔出彩;
龙套能力有限、表现不佳、难得出彩。
光做内部比较的话,普通级球员,就属于平庸了。
只有把他们整体放到更大范围的人群中,比如说全世界篮球运动员这个群体,他们才可以被称作都不平庸。
所以,“青年不平庸”这个假设,只有在做外部比较、而不是内部比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立。把青年放到由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涵盖各个年龄段的整个人群中去,才有可能成立。
画好了圈圈,该拿起尺度了。
尺度就是评价标准。
还是以NBA球员为例。如果论篮球水平,他们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的,但如果我们把评价标准从篮球水平换做其他项目,还成立吗?比方说骑自行车、打麻将、唱歌、跳舞、叠罗汉?很显然,他们将不再属于“非凡”的一类,而是很有可能跌落至“平庸”的水准。
所以,评价青年这个群体,该使用怎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得出不平庸的结论呢?
社会地位?显然不是;
金钱财富?绝无可能;
能力水平?难以概论;
身高体重?纯属玩笑。
思来想去,青年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活力”。与其他年龄段逐一对比:
幼年,位于生命萌发期,初具意识、咿咿学语中,以健康成长为要,活力尚浅;
少年,身心发育初具成型,然阅历尚浅、难以自立,鲜活劲儿有余、而力道不足;
中年,于江湖摸爬滚打多年、锐气渐衰、棱角已平;成家立业者,忙于养家糊口;事业小成者,疲于经营维持;成就显著者,囿于经营应酬;喘息之机难觅、闲暇之余不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活力;
老年,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奉献一生,有幸者可安度晚年,自享天伦之乐;不幸者仍忙于生计,难有片刻之歇;耄耋之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故此,以全年龄段人群考察,唯有论起活力,青年不平庸,方可成立。
第三章 一步一步,走向沉沦?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坐拥天赐的活力,手握不羁的青春,我们的身上开始发生变化——
遇见成长的烦恼,逃避甚急;
面对生活之艰难,下跪太早。
犬儒主义风行,精致利己;
屌丝意识横流,妄自菲薄。
趴地求生,钱粮快快到手,充盈了肉身;
断脊残喘,理想速速靠边,虚弱了灵魂。
有多少次,你变得,明哲保身、行尸走肉一驱壳;
曾几何时,俺也是,激情洋溢、热血男儿独行侠。
不曾品尝够青涩,却已开始成熟;
还未经历过荒唐,早就习惯圆滑。
但凡有次趋于保守,便少一点年少轻狂;
每逢一回倒向正确,就减三分独立自我。
不敢标新立异,怎能突破桎梏;
安于墨守成规,如何追求卓越?
千万条道路,交汇一个方向;
无限种可能,归于标准答案。
活尚存,力渐衰;
平如故,庸已生。
第四章 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
如前章所叙,青年最大可依仗之资本,无非活力。
年岁增长,步入中年,活力由盛转衰,本是自然规律,世人皆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有如此天意,不解之惑为甚?不甘之心何来?
虚度,故有不解之惑;
悔恨,乃生不甘之心。
终章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不论信仰为何,热爱生活的人,将始终为下边这段话所激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
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
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