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沅湘文化到湖湘文化
我们研究、宣传、交流湖湘文化,长期忽视了沅湘文化这一个重要的文化名称,造成了沅澧区域文化研究的严重滞后,使得以常德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失去了在湖湘文化中的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最早以沅湘作文化地理标识的是屈原。屈原被贬后,流放于沅水、湘水一带,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 ,而作为自然地理标识的沅水、湘水也就大量进入到屈原的诗歌之中: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离骚》)。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湘君》 ) 。浩浩沅湘 ,分流汩兮(《怀沙》 ) 。此后,“沅湘”遂作为既是自然地理、又是文化地理的标识 ,出现在各种历史典籍之中。如《前汉书》为司马迁作传时说: “ (司马迁 )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令稽探禹穴 ,窥九疑 ,浮沅湘 ,北涉汶泗 ,讲齐鲁之都 , 观夫子遗风。”长期以来“沅湘”是学者文人普遍地使用的文化地理标识,随着时代变迁,“沅湘”逐渐被“湖湘”所代替。特别是清初以“湖南”命名设立独立行政省区后 ,对区域文化的形态的完全成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湖湘”成为湖南地区的文化地理标识,“沅湘”已经被完全荒废,沅澧区域文化研究被严重边缘化。
不同的行政区划形成了两块历史文化区域
湖南分为湘资区和沅澧区两块历史文化区域。战国以前 ,湖南地区是不同氏族部落居住、活动的地方 , 尚未纳入古代王国的行政区域 ,其文化也是与行政地理无关的部族文化 ,具体来说包括三苗、南蛮、百越等氏族部落 ,人们统称苗蛮文化。春秋中后期 ,楚人南下湖南地区 ,促进了楚文化与苗蛮文化的融合。到了战国初期 ,湖南地区正式纳入楚国的管辖范围 ,并设立了行政区。根据《史记》记载苏秦所说:“楚 ,天下之强国也 ;王 ,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 , 东有夏州、海阳 ,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陉塞、郇阳。” 学者们考证 ,这里所说的“南有洞庭、苍梧” ,即是楚国在南部地区设置的洞庭郡和苍梧郡。洞庭郡一直延续到秦朝 ,龙山县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就有“洞庭郡”的记载。湘、沅二江也成为这段时期重要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在秦汉时期 ,湘、沅主要是作为县级区域的命名 ,如秦汉时期设置了临沅县、沅陵县、临湘县、湘阴县、湘南县等,由此可见沅江、湘江在县域政区命名的重要作用。
晋以后,湘江流域在地方行政的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晋朝廷将湘江流域为主的八个郡 (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 昌、桂阳 )合为一个州 ,名“湘州” ,州治为“临湘” (即今长沙 )。两晋时期设立的“湘州”在行政地理上很重要 ,它不仅是将湘江流域归于一体的州级行政单位 ,“湘”的命名也具有文化地理的特殊意义 ,强化了“湘”在文化区域概念形成中的重要地位。而沅澧流域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州一级统一行政区,属黔中郡、洞庭郡、武陵郡,但以“沅”字命名的行政区仅仅限于县一级,文化区域概念影响大大降低。
两块历史文化区域的合并提升了“湘”的影响力
湘资流域和沅澧流域自秦至赵宋均处于不同的高层政区当中:湘资区在秦代属长沙郡,汉代分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南朝置湘州,唐后期置湖南观察使,宋代属荆湖南路;沅澧区在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南朝分属荆、郢两州,唐后期分属荆南节度使、黔州观察使,宋代属荆湖北路。元代以后,两区才同属一个高层政区,但统县政区的设置则稳定未变。
湘资流域与沅澧流域有明显地划分,各自有着独立的历史演进过程。明代,湖南、湖北都属于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分疆而治。刘范弟认为,湖南建省分为五步:
第一步,康熙三年(1664),偏沅巡抚和湖广右布政使移驻长沙,与驻武昌的湖广巡抚和湖广左布政使划分辖区;
第二步,康熙六年(1667),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
第三步,雍正二年(1724),湖南单独举行乡试,生员不再前去武昌应试,偏沅巡抚也改称湖南巡抚;
第四步,雍正三年(1725),湖南设立提督学政,湖南省政基本完整独立;
第五步,雍正七年(1729),确立湖广官员回避制度,宣告湖南、湖北彻底分立。
“湘”原本仅指代湘资流域,自宋以来,士大夫与文人对“三湘”的解释发生变化,沅澧流域与“湘”产生了交集,这扩大了“湘”涵盖的范围。晚清湘军兴起,极大地提升了“湘”的影响力,使得其在与“沅”的竞争中胜出;而“湘”奠定的文化认同也使得“湘军”内涵由以湘乡勇为主力组成的新军扩大为指代湖南全境的军队,二者相辅相成。戊戌变法之前的新政运动,巩固了这一成果,最终在20世纪定型。
加强沅澧文化研究对弘扬湖湘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湘文化一个融湘、资、沅、澧四水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从楚汉至元明 ,湘、资、沅、澧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最高行政单位。唐宋以来 ,人们所说的 “湖湘” ,往往泛指洞庭湖以南的湘水流域 ,大多不涉及沅水流域。而到了清朝 ,人们所说的“湖湘”则包括湘、资、沅、澧四水流域 ,与楚汉时期所说的“沅湘”大体接近。 所以清代时候的“沅湘”往往等同于“湖湘”。 道光 23年新化人邓显鹤编《沅湘耆旧集》 ,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 ,“沅湘”也即是“湖湘” ,也就是清朝的“湖南省”的行政区范围。邓显鹤特对取名“沅湘”作出说明: “湖以南水 , 《禹贡》言九江 ,《国策》言五渚 ,实则湘、资、沅、澧四水而已。 而资水入湘 ,澧水入沅 ,湘长于东 ,沅雄于西 ,故举沅湘而湖以南水尽在是 ,即湖以南郡县尽在是。其曰《沅湘耆旧集》 ,即 《湖南诗征》之变名也。”
沅澧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沅澧地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性格中去,渗透到经济活动、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领域中。从楚国的“洞庭”、“苍梧”两郡分设开始 ,到两汉以来湘资流域和沅澧流域基本上分属不同的州郡。唐代中期的湘资流域、沅澧流域大体上分属江南西道与黔中道。 唐代后期开始出现“湖南观察使”的行政设置 ,但辖区仅仅是湘、资流域的 5个州 ,沅澧流域则属于另外的团练使或节度使。 宋代沅、湘两区域亦分属荆湖北路、荆湖南 路。湘、资、沅、澧四水流域 ,与楚秦时期的“洞庭、苍梧”、构成了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变迁的区域文化空间。沅澧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与湘资流域有很大差别,有明显的地域烙印,具有独特性。
常德应勇于承担沅澧文化研究的重任。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常德有“人文渊薮”之称,尧时善卷淡泊名利让王位而隐居德山,春秋春申君礼贤下士有门客三千而相楚,战国屈原流心忧思国家,唐代刘禹锡旅居朗州十载。中国最早的一座古城城头山古城遗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农民起义领袖的钟相、杨幺,为民主政治献身第一人宋教仁。常德历来是沅澧流域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加强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的沅澧地域文化研究,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怀化、张家界、铜仁、湘西、酉阳、恩施、荆州等是沅澧文化中心区域,前几年,常德就提出建设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城市,但一直缺乏文化的支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