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收获了众多家长的一致好评,收视率一路飘红,豆瓣上更是获得了8.2分的高分,剧中很多教育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追过剧的观众们纷纷表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我怀疑编剧抄袭了我的高中生活”“这简直就是我妈本妈!”
小编觉得,我们在感叹剧中每个家庭的喜怒哀愁的同时,也许同样需要反思一下自身,换位思考一下,假设自己也面临当事人一样的处境,会怎么做呢?会像宋倩那样做一个无界限无底线,对孩子充满控制欲的父母吗?还是做董文洁那样一言不合就对着孩子“河东狮吼”的强势家长呢?我们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自己眼中期待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是否做到了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呢?
通过观看《小欢喜》这部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真正聪明的父母,都懂得避开以下3点育儿雷区:
一、学会适当放手,停止对孩子的控制欲
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是个单亲妈妈,女儿乔英子就是她的全部。
她“爱”女儿,爱到了让人窒息的程度。
辞去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360°全方位盯着女儿;
把英子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隔音玻璃,无论从家里什么角度都能看到屋内的动态;
百叶窗帘还装在外面,方便她随时开关;
没收女儿的乐高,禁止女儿进入天文馆,每天都逼她喝“提神醒脑”的中药汤;
甚至于只要英子有些反抗,就祭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大招,鼻涕眼泪一起流,开始亲情绑架:“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这样的全包围式关切,让英子有心事却不敢言,她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自己的情绪,活得像个提线木偶。
宋倩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们错把爱,当成了控制一方的理由。
三毛讲过,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将孩子当作命根,将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自己一生没完成的理想和光荣,都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更认为自己人生的经验,百分之百都可以转移到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又以为孩子是必须无条件听命于父母而不可反抗的。
可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很多父母对孩子没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但同样的,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会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生养孩子,是希望他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成另一个我们。在他幼年时,我们保护他,等他长大了,他会用自己的力量去飞翔。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请适当放手吧,停止对孩子的控制欲,相信孩子会成长的更好。
二、学会克制自己,停止对孩子大吼大叫
第二位妈妈,是海清饰演的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童文洁,和学渣儿子方一凡。
出场就是一声吼,吓得儿子抖三抖。
这些张口就来的训斥,让每个当过孩子的人都心肝直颤。
来品一品这让人魂飞魄散的狮台词:
“他不是我儿子,他是我祖宗!”“明天起我就烧柱香给他,以后每天烧柱香给他!”“人家二十分钟做了一套卷子,他二十分钟给自己做了个美甲!”“学习学习不行,打架大家门清!”“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心理学上讲过一个“超限效应”。
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不仅不会带来好的转变,反而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效果:孩子焦虑、抑郁、各种行为问题都会随之增加。
你愤怒的吼叫,对孩子的影响远不及给他们足够的爱、平和的沟通和充分的自我反省。
吼叫是放肆,教育需要克制,不吼不叫,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三、爱孩子,就不要错过做父母的“有效期限”
龙应台曾经在文章写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父母陪伴太少,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慢慢变得自卑胆小,不敢说出真实想法,不敢寻求别人的帮助。生病了,他硬撑着,受委屈了,他也不主动说……
当青春期来时,孩子开始变得叛逆,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远,但这也许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一种信号:多陪陪我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通常是长期的缺少陪伴,一点点积累而成的。所以想要重新修复亲子关系,需要家长通过跟孩子的相处,从点滴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尊重孩子的个性,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也要谆谆教诲,切忌因为一时的怒气而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
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不完美的父母会好好学习成为合格的父母,
不完美的小孩也会逐渐长大变成超级英雄。
最后真心希望每一个家庭中,父母们对自己多些要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