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选择时选好,没选择时做好。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慎重,平台很重要,可以决定你的资源,资源到最后决定你的能力。没选择时,我们就只能先做好本分,伺机而动,等待选择的机会了。
我们最初需要的也不是道理,而是方法,甚至方法都没用,需要的是可模仿的步骤,可应用的技能……
职业规划就是我们选择未来和实现梦想的方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要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认清职业发展的规律,从他人已经经历过的人生中去找借鉴、找路标,从而才能对我们的人生提前作出分析与准备。人生很漫长,但最关键的却只有几步,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并积极去行动,我们会发现人生大抵如此:70%是可预料的,而30%是给你惊喜的。
现实中转换一份职业是很难的,往往你一进去,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拖了下去,而一旦习惯了某种工作状态和职业环境,就会对其产生路径依赖。你察觉不到微小变化的积累,骑驴找马最后往往变成骑虎难下,想离开却又没有办法,甚至就连当初的勇气都没有了…… 工作以后就是真正隔行如隔山了,如果要你重新作出选择,可能会丧失已有的工作经验、资源、地位等既得利益。对这种改变,你既缺乏自信,也缺乏能力,最终连从这种生活方式中逃脱出来的愿望都丧失了。
职业都需要从基层做起,但工作和平台真的有高低之分,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往往在一个较低层次的环境下待久了,个人的眼界、经验和能力都会被局限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这里积累的工作经验往往只能在较低层次的公司之间进行转换,而大公司更宁愿招收优秀的毕业生从头培养。
35岁是大多数企业招聘的年龄底限,你现在可能还幻想着精英人士所说的35岁退休,却没想过自己35岁以后还能不能找到工作。曾经有一名40多岁的人来我这里应聘文案,先不说他的能力如何,即使他的职业心态再好,我都不会录用他,因为工作中总有些打杂的事,我不好意思安排他去做,他不在意,我在意。
年轻时的失业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四五十岁人员的失业。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退休年龄肯定会被提高,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也会被推后,作为普通人要活下去就只能不停地干活,干活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适合自己的活干了!
迷茫,就是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一是对自己不了解,二是对要选择的东西也不了解。
迷茫是想努力都不知道如何努力,或有选择却不知道如何选择。 困惑是努力了却没有效果,或得到了却发现原来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困惑并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而是对于未来想得不具体,过程想得太简单,是谁都会有的自以为是、年少轻狂的梦想;但是越深入地了越会发现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真正面对时,才发现原来目标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当为之倾尽全力却难以实现时,突然就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了,这个时候感觉前途渺茫、穷途末路。
导致迷茫困惑的真正原因是缺乏正确的规划方法!
制定职业规划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对自身的个性、特质、能力、专长缺乏清晰的了解,所以难以确定职业方向;对人生阶段和职业环境认识不足,所以难以取舍职业目标。
迷茫困惑正是因为我们总用现有的能力和有限的信息去面对未知的未来,这才是我们迷茫困惑的真正原因!
职业规划首先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发现,然后才是个人自身的测试与抉择。
职业规划不是“先知己再知彼”,而是“先知彼再知己”!但是这套理论拿到中国来以后,在目前中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下,根本没有探索与发现的阶段,就直接用来测试与抉择。
职业方向探索是职业规划的前提。
这是因为职业规划首先应该是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做什么都需要坚持,但只有方向正确时坚持才是美德,如果方向错了,执著就变成了愚蠢。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职业生涯刚开始,职业规划基本上等同于职业探索,重点不是确定职业目标,而应是主动地去进行尝试与体验,先是获得探索的能力,然后才是寻找未来的方向。
我们只不过是在自己能做的工作中选择我们想做的工作罢了,测评只能通过能力、性格、价值观这些个人因素帮你在已有选项中进行排除,而不能帮你找到职业。选择什么专业是看你的天赋,而你应该选择什么职业这是看你家庭和环境所能给你的资源,这些都不是职业评所能简单测评的。
你只有先要知道有哪些职业能让你做,然后才有机会让你去通过性格与价值观判断你适合做什么。如果你对职业缺乏了解,那么测试的就只是你对职业的想象,而真实的职业往往并不如你所想象,也就是说,只有在你对职业有一定认识之后,你才能将自己的性格、价值观这些因素与之一一对应,从而通过职业测评进一步明确。
只有当你不断尝试融入陌生的世界,将你与整个世界进行对接,你才能更加认清你自己,而这个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你只有通过职业探索与实践获得参照物,从而从外部获得启发;
对于年轻人来说,先是做,然后才是想,你需要做到的是在尽量少的时间里做尽量多的尝试,并且在尝试可能性的过程中获得可行性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机会。未来不是想出来的,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有做了才知道,你只能在做的过程中去选择。
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确定目标之前要先找准方向,如果你也找不到方向,那就先找点事做
选择取决于你之前积累的知识结构、经验阅历、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判断能力,以及你现有的资源与执行能力,这些都是你过去努力的结果。如果你之前没有努力,你凭什么来选?
选择更多的时候不在于可供选择的机会,而在于你是否有选择的能力。
有个词叫“富贵逼人”,这其实说的就是很多人的成功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为了生存只能继续走下去,在艰苦的地方熬过去,最终苦尽甘来。他们用自己最普通的能力去坚持做了当时别人不想做、不愿做、觉得不值得做的事,在过程中获得了更高的能力,然后去做了别人敢做的事。最后他一点点地积累了资源,然后凭借资源与时间形成门槛,最后做了别人不能做的事。
人生大方向上比的是耐力,而不是智力。很多时候,选择太多是件坏事,没有退路反而成就一生。方向只是成功的助力,而坚持和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础,通过外部资源的积累,超越内部个人的天赋,这是最容易也是最难的手段。
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能选的时候选好,在不能选的时候做好。
有些人在目前的工作上干得不错,但他却放弃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承受经济上的压力。
业余爱好只是“喜欢”,是你想从中索取,是对结果感兴趣,是消费性的;而职业兴趣是“爱”,是对过程感兴趣,是你愿意为之付出,是创造性的。如果一件事情,别人觉得很枯燥,你却觉得很有趣,你愿意去做重复的工作让它更完美,享受工作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并接受过程带来的痛苦,这才是职业兴趣。
在职业选择上,你不要太关注你不喜欢的地方,而要关注你喜欢的地方。任何工作都会有让人讨厌的地方,关键是看这些地方是不是这份工作的主要内容,只要主要内容是你喜欢的,那就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工作刚开始都只是简单重复且无聊的,此时选择的关键就是看它们未来发展的高端职业中是不是有你喜欢的。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难,但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很难。社会的本质是交换,而职业的本质就是分工。为了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每个人做的都是一小部分重复的工作。社会分工让我们用最强的能力做重复的工作,以此产生更高的回报,去与别人交换我们感兴趣的而不是很擅长的东西。 任何工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真正理想的工作都是自己创造的。在工作中,比你强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有兴趣,自然会把不感兴趣的、重复单调的工作给你们去做。你只有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做专做精,做得比别人好,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由被别人分工到给别人分工,或者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这包括能够自由选择工作的项目,自主决定完成工作的方式,以及自己安排达到目标的时间。
兴趣只是天赋的表象,是环境的镜像,是天赋在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互动所引导形成的心理倾向。同时,你能对什么感兴趣也受到外界资源的影响,你不会对你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兴趣最终受限于你的天赋与眼界。 我们有时会感觉自己对某样东西没兴趣没爱好,这是什么原因? 说简单点,没兴趣就是因为没有天赋,没爱好只是因为你没有钱去消费! 兴趣不是因,而是果。我们对某个工作没兴趣只有三点原因:一是没天赋做不了,二是没钱去做,三是做了没钱。所以,真正决定你职业选择的不是兴趣,而是你的资源。一是内在的个人天赋,二是外在的环境资源。
兴趣必须基于能力才能成为职业,而能力需要长期学习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努力训练所转化的职业技能。
寻找天赋不要仅以自己过去的表现为基础,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限制,而对天赋的重新认识甚至要打破你现有的知识结构,这更需要大量的尝试,通过对外部环境的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了解真正的自己,否则你就不会知道你有什么样的天赋。
寻找兴趣的第一步是投入进去,只要你对它感兴趣,你就先去做、去尝试,由新奇感到有意识地深入分析总结,找到兴趣背后的天赋,以及所需要的资源。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对应兴趣,反思自己过去做过的最成功的事情,对这些事情进行记录整理、总结分析,找到前辈帮你对这些信息进行分解与分析,才能明确你所拥有的各种能力,然后分析自己是怎么获得这些能力的,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这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一般人刚接触职业兴趣理论时常常搞错概念,以为通过霍兰德测试可以测试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其实霍兰德测的是抽象的性格,而不是具体的兴趣。性格决定你的工作方式,与岗位有关,比如说与人、与物、与数据打交道;而兴趣决定你的工作内容,是指具体的通
什么专业与什么事物打交道,这才是职业。
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人生目标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不是由性格决定的。如果你只是想混口饭吃,那么你可以由着你的性格决定,比如说你内向就不去与人打交道,但如果你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对得起你这一世人生,那你就需要根据外部环境来改变你的性格。
表层的兴趣源于天分,这让你愿意去尝试、能够去行动;而深层的兴趣源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你愿意为之牺牲,不计名利报酬、忘我地工作,这就是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它们才让你坚持到最后;而且表层的兴趣容易被满足,也容易消逝,而那些不容易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才能让你无悔此生。
职业就是分工,而规划就是定位。定位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的行动、途径,并拒绝其他的行动、途径。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什么流行就学什么,什么行业赚钱就做什么,那就无法集中精力,也无法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因眼前的利益而迷失工作方向,胡乱地做着各种能做的工作,而没去做该做的事,最终工作了七八年,公司换了好几家,还在原来的位置上打转,甚至在等待、拖延中一步一步退而求其次,最后饥不择食,走投无路……
很多工作到了年龄,不是你不能做、不想做,而是别人不给你做了。如果不了解这些,即使你现在得到一份暂时还可以的工作,你也会因为意识不到下一阶段的变化,结果麻痹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后当未来的变化逼到眼前而你又无法应对时,你就被淘汰了。
如何确定目标呢?这首先要看这个目标是不是真正有必要;其次看你所处的时间阶段对不对;最后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
我们一直追求公平,这是因为不公平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公平只存在于能力与资源相等的两个个体之间。
年轻人学做人其实是要你学规矩,知道规则之外的潜规则,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你追求公平,那你反而是不懂规矩。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小的行业,圈子尤其重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会有太多的技术创新,工作中的创新更多的是流程重组与优化。我们的工作都只是一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工作,那么我们首先是做好这一个工作,然后进行总结和改进,想想这个工作怎样做更有效率、更好;然后看上下游环节,如何对接和配合;最后看领导是怎样把这些环节整合起来的,这样你就慢慢成长起来了。
为什么要定位?这是因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你所面对的环境也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将自己有限的天分和时间聚焦到一点上,坚持下去。如果你什么都想得到,那么也许你什么也得不到。 在我们最初的工作中常常只是打杂,很多岗位也是交叉的,这个时候往往我们希望通过职业技能的提升来获得突破,于是很多人会因为工作而去学其他专业岗位的初级技能,比如说文案学设计软件。这确实能方便你的工作,但你要清楚是为什么而学,这只能是为了协作,而不能是为了去做对方的工作。对于职业发展,重要的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与建立职业思维模式,而不是学习跨专业的初级技能,否则反而把你限定在了低级的技能层面。
你可能会看到很多好的机会,但机会好不好,不在于你能看到,而在于你能掌控。资源决定能力,你能掌控的外部资源在哪里你就去哪里
建立核心竞争力
找到自己的天赋,确定职业方向,选择有机会发挥特长的岗位。
找到自己的天赋层次,明确职业定位,保证所处领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
找到外部资源。任何技术都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团队角色往往无法替代。很多事不是谁能做的问题,而是让谁做的问题,这就是信任。外部资源被别人所掌握,所以首先要有靠山,领导必须赏识和提拔你;其次要有团队,群众基础要好。
寻找不同资源的优化组合,要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核心业务对应起来。
没有人脉,你很难找到合适的生涯访问对象,而如果你没作好准备,你也访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行业分析强调的是对外部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而不是对自己过去的反省。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找不到方向正是由于你身陷其中,而没有抬头跳出来从全局性上来看路,从而无从选择与舍弃。
天赋只决定你最适合做什么,而外部资源决定
最终能做什么、能选择什么、什么回报最大。行业方向最终决定了你职业的知识结构与资源层面,因此职业的选择先不要管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而先要看行业发展趋势,选择进入哪个行业,这需要你对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行业分析的具体操作方式
对就业区域的招聘广告进行一段时间搜集整理,筛选出其中的大企业,进行公司分类与行业分析,很直观地知道所在区域不同行业的产业群规模,再结合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比较选择行业方向,并积累企业招聘信息。
根据社会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各地的产业政策进行行业分析,选择产业集群的区域,具体指标可以搜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以之作参照物更为准确。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对行业上下游进行分析,寻找自己最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找到细分行业中的机会。
行业分析要落实在你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势与资源优势上。 行业的兴衰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个人有内在的人生阶段,而职业也受到所在区域产业经济的影响,比如说当劳动密集型企业由沿海向内陆转移时,你怎么办?你不提前作好准备,你以为你想变就能变? 你试试从所处地域资源、产业结构、人脉关系上,看看你现有的专业方向能对应哪些行业,然后从这里面去分析哪些岗位是你感兴趣的,是你可以做的,哪些有机会做,然后针对岗位进行专业重组与职业技能学习……行业是很具体的选择,这在于你身边有什么资源,以及你对这些资源如何判断,你需要先作行业分析,然后在自己身边去找前辈,他们能更具体地从资源的角度来帮你分析。
你要长期地搜集分析本行业领导公司的业务方向以及本专业的招聘岗位,这就是你的技术发展路径。即使你已经进入某一行业,你也不要限于公司业务模式,而要看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公司会受自身客户要求和自身资源的限制,而你个人未来的发展要看行业的变化。
对于职业定位,招聘岗位的分析非常重要。你要搜集就业区域的招聘广告,看看本专业对应哪些岗位,看有哪些相关行业需要这些专业,哪些公司又有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有哪些岗位,岗位之间的职业路径是什么,由此你知道有哪几个可能的起点,以及它们将来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由职业定位专业,由岗位定位技能
你要真正明白你所应聘的岗位到底是做什么事、怎么做的,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要形成清晰的概念,并且要针对工作中具体面对的问题进行准备和练习,这些在面试时会被提到。你可以根据行业找到相关企业,通过产品了解他们到底从事什么业务,然后通过招聘广告了解他们有哪些部门和职位,通过“岗位职责”了解工作内容,这就是做什么;通过“任职资格”了解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这就是怎么做,由此你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路径,在你能进喜欢的岗位之前你要进什么岗位、之后将向什么岗位晋升。
要想真正清楚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你必须分析项目案例、职业杂志和专业论坛中职业人士的经历,与工作相关的文件、表格、话术,了解细节中所带出的职业场景和工作技巧,从而准确地了解你所想进入的岗位有哪些日常的工作,又有哪些关键任务,一些具体的工作应该如何处理。
行业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基本功的训练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能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你可以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想法简练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你搜索分析信息的能力、概念的理解与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电脑应用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要养成在重复工作中积累、分析和总结的习惯,如果你不具备书面总结的能力,那么你只是凭感觉做事,你的能力和效率就难以持续提高,而你的经验也就难以形成团队的共识并分享。工作中得到的体会与心得都是零散的,必须通过文字形成体系化的总结,而一旦建立体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流程模块。在日常工作中,你试试把所有的工作环节都录入电脑,然后分类归纳、排序,就形成你以后的工作流程结构。下次同类工作,只需要把结构复制,就可以保证你不会遗漏任何细节。 在每个项目工作完成后,记得作总结,把所有过程的文件,包括提案PPT、提交方案、任务分工清单、管理表格,等等,按工作流程进行整理汇总,把过程中所有的错误、经验、教训都加进去,以之
成此类工作的模板。这既是工作的流程,也会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文件,当你以后再处理同类客户时,就不需要再临时去想,去选择措辞。
要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跳出平时的生活圈子,去接触新的交际网络,比如相关专业人士、专业社群、业余爱好圈子,这些与你所期盼的职业相近、环境相似、收入相当的人才有可能帮助你认识你与未来之间的差距。他们经历过的,才是你将有可能面对的,他们才知道如何解决你将要面对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为你提供一些机会。如果你只是跟那些和你一样迷茫的人在一起,那么你们只会一起抱怨、一起逃避。
有效的职业规划需要行业里的前辈来给你指导,他必须了解你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否则很难给你指出正确的道路,或者给出正确的成长方式。即使不同人的回答会有冲突的地方,也远比和身边一样的人交流得到的建议更准确,也比单纯找职业规划师指导要更具体。
我们可以通过与相关行业中资深人士的深入交流来检验和印证以前我们通过行业分析获得的信息,这可以帮助你更快、更正确地了解这个行业和特定公司,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潜在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等内在信息,以及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面应该怎样发展,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