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有长长的假期,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在国庆期间完成一项生命的挑战,并对此过程进行写作。
因为问过了孩子的母亲,知道FQ害怕雕像,便给她布置了拥抱雕像的作业;而YF,依据平时对她的观察,见她怕蚊子、爱干净、入室内一定要穿拖鞋,便自以为是地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光脚走各种地面,以为这孩子会觉得这算一个挑战,哪知道事后这孩子说太好玩了,乐意之至——以后我再进行类似主题设置时要做好调查,免得挑战不成反而成了享受哈哈——虽然给孩子增加一个享受的体验似乎也不错。
至于YB呢,我是特别清楚地知道她怕毛毛虫的,所布置的作业就很简单了,找一条毛毛虫,与之观察、对话,描述整个心理过程。
结果收回来的作业是这样的:
天赐虫恩
什么?老师要我去抓毛毛虫?
我可是见了毛毛虫、甚至毛毛虫卵以后跑得最快的人之一啊!
那天体育课,看到我们班的一群男生把毛毛虫卵踩扁,我跑了大半个操场,整整一周都不敢踩那片区域。这回要我抓毛毛虫,晕+昏+死=抓一只毛毛虫,等式成立!
这天我“愉快”地刷着题,不住地嘟囔几句这题目的抠门,这时,只听得一声长长的凄厉的叫声从厨房传来,我正要落笔,不住地又抱怨了几句,老妈打断了我的思路。转头,看见妈妈盯着青菜上的某种东西,用微弱的声音叫道:“毛毛虫!”
我走过去,半抗拒、半主动地挪了过去,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一个白色、长条形的东西躺在菜上。可能它听到了老师的作业,舍己为人,自动爬到青菜里的吧。
文章倒是写得活泼生动,但是却没有提到重要的部分:你是怎么面对内心的恐惧的呢?是度过了,还是没有度过?
YB跟我交流说,她还是不敢面对毛毛虫,最后是妈妈把虫放在青菜上扔进垃圾桶的。
原来如此,难怪不好意思写后面的部分了。
还有这样的:
雕像和我
FQ在分享这篇作文的时候,很诚实又惭愧地说,后面的半段其实不是真实的……我安抚了她一下,说,虽然不真实,但也许你能写出来,就能做到,对吗?
后来,我也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们不敢写出真实的情况?
一半其实恐怕是因为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心理,不舍得把自己的尴尬写出来,而真实,本来就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一半也可以是习惯了作文的某种套路,习惯了挑战就应该是这样结尾的,似乎必须完成挑战,才值得写文章一样。关于这一点,需要我们日后慢慢来看,怎样做才能更真实、更有情感、更脱离套路地书写。
一则,是YF的记录:
光脚走路
其实相对于刘小蓓的来说,我的(任务)还是可以接受的。哈哈,抓毛毛虫,刘小蓓会飙“海豚音”的。
光脚踩上石头其实很爽的,冷冷的,但走久了,就只有“痛”这个感受。
我的天!是真心痛啊!简直是要死啊,一阵阵钻心地痛,从脚底蔓延开来。一声声惨叫划破天空,我急忙回到平地上,过了好一会儿才恢复过来。脚底已有一个个小坑,粘了许多沙子,红红地,依旧痛痛的。
所以总的感受是:真心痛啊!
我感觉你真心写了一个吐槽文啊。哈哈。
日常的文字,不管怎样你都能写出来。不过光脚踩地的挑战,我忘了告诉你细节,应当分别在不同质地的路上都光脚走一走,比如泥巴路、草地、石头路等,也许经历了这不同质地路面的对比,你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写的文字会更走心一点。
有一点可以提醒一下:我们书写时,尽量多用书面语,少用过度口语化的语言,书面语其实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肃,可以有很多灵活的组合与想象,甚至也可以有很多打破常规的遣词用语法,也许我们日常还是要多阅读多积累,看看小说、文学、历史、传记里,是如何用不同的文字方式达到灵活使用文字的效果的。
课上,关于这次国庆的生命挑战课题,孩子们都各有各说,聊起自己恐惧的事物,他们都特别特别地兴奋。看他们说得如此绘声绘色,不免要提供一次他们专门描写恐惧的机会,于是课上,我又收到了这样的书写:
我所害怕的事物
镜子,这是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怪兽,魔鬼啊!我不敢一个人面对镜子,在洗脸、刷牙时,不敢抬头正视镜中的自己,生怕镜中有什么怪物、鬼。
这么怕呃,主要还是因为怕“鬼”,小学时,周围的同学一直在讲鬼故事,搞得我非常相信,不敢一个人洗澡、一个人在黑暗的环境里。虽说现在没有那么怕了,但面对镜子,依旧慌慌的。
呃……有一件事非常奇怪——那天我准备洗澡的时候,准备去开灯,但还没开,忽然又想起什么要跟妈妈说,就去说了,但回来之后,发现灯已经开了。而当时爷爷在睡觉,爸爸在看电视,我在跟妈妈说话,那么是谁开的呢?想想就怕怕了。
对于克服怕镜子,还是要用转移注意力的这个方法,以前我经常听《评说历史》或《三国群英传》,但现在妈妈让我听英文,结果注意力又转到镜子上去了。呜呜~
其实看久了镜子,真会感觉镜子中的自己有变化,周围的东西也有变化,扭曲了,很恐怖又很奇怪。
其实也许不是东西真的会变形,让东西变形的,还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觉。
有时候,我们其实不知道这个稳固的物质世界,是否真的很稳固,因为我们的感觉一直在随之发生变化。
恐惧,自然也是我们感觉的一种,但是,对于那些我们设定出来的东西,所谓的“鬼”、所谓别人口中故事的片段,我们为什么这么怕呢?
也许根本上,我们只是害怕“未知”,因为这个世界有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存在,而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对一切有了解,有把握,这样,也许我们的恐惧就会消失了。
下面这篇,是FQ写的。
我害怕的东西
(在我心中的排列)
1.老鼠
老鼠灰灰的,毛毛的,尖尖的牙,小眼睛,猥琐极了,丑极了,特别恶心,令我作呕。
怕这个我是有原因的,小时候,家里养了鸭,特别可爱。老家家里有老鼠,特别多,把其中一只鸭子劫走了。后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只老鼠飞羽地窜过我脚边(我感受到了它的毛),叼起另一只鸭子走了,我顿时没有了知觉(可以说是吓晕了),但我眼睛还睁着,看见爷爷生气地用竹棍、开水捣老鼠洞,此事令我留下了心理阴影。
2.雕像,蜡像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怕,只是一看见,便感觉它们会动,要把我捉走似的。
3.伤口
只要一看见别人的伤口,我就害怕,这种感觉就像自己也受了这个伤一样。大概以前摔疼了,现在比较后怕,看见别人有伤口或抠伤口时我就会捂住眼睛。
4.打针
针啊……
我最怕感冒,一感冒就要打针。只要我需要打针,针还没扎进去,我就会又哭又尖叫(现在也会哭),别人都安静地坐着,只有我波涛汹涌。
听我爸妈说,我小时候从来不去医院,一进医院就哭,陪别人去医院也会哭(因为我会以为是给我看病),对针头有一种恐惧心理。
这一则的描写格式有点特别。
好像我们的恐惧多半与身体、记忆和想象有关,在记忆中,小鸭是温暖的、可爱的,而那捉走可爱事物的鼠类,自然是恶心的、吓人的。
也许在小小的孩子心里,自己也和小鸭一样可爱弱小,一只掳走小鸭的鼠类就成了自己的敌人,有些强大和可怕——因为我身边的大人们都会害怕它们呀!当成年人都会过激处理一件事情、无法镇定的时候,小孩子难免也会受影响,所以,可能,我们的恐惧并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有可能是被周围、环境的人所影响的。
至于那些因身体的引发的恐惧,可能是来自于我们害怕肉体不能承受一些伤害,表面上看来,肉体真的很脆弱,会很容易受伤,磕到、碰到、割到,都会留下伤口,但实际上,身体又是强大的,因为一些小伤痛,它都能自行处理,伤口会长好,创口会愈合,甚至动过手术的人,也能够活下来。也许我们并不真的了解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了解了,是否能克服这些恐惧呢?
再来读一下YB写的这篇:
关于恐惧
恐惧是一种让人不敢靠近的东西。被恐惧盯上的东西,都在每个人眼中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记得小学时,一些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是让人害怕的,甚至说,是让人恐慌的。那六年,老师就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靠近,此人危险”的标志。
小学时,我每次靠近学校的老师,后背就会不住地冒汗,浑身发凉。似乎,原因只是因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总是骂人,多次发飙吧。
黑,更是让人恐慌。从小 我就不敢一个人睡,总是贴在妈妈身上,不敢松开。只要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了灯,种种不祥的感觉就会像幽灵一样飘来,聚在头顶,久久不散。什么鬼、僵尸、有不好的想法的外星人、怪物……都像要一下子扑过来,把我吃掉。
童年,可能每个孩子都经历了这样的恐惧,怕黑。但随着人长大,以前会害怕的东西可以渐渐有了力量不再去害怕。
但是没想到“老师”,也可以是让人害怕的一个事物。
其实,老师的心情、情绪、性格,是代表他自己的存在状态,但孩子过小的时候,会以为是自己引起了老师的一些状态,会没有办法很好地切割和区别这种自他的界限,当然也没办法很好地自我保护不受影响甚或是“伤害”。
遇到情绪过重的老师,害怕也是正常的,但事过境迁,不妨回看当年的老师和自己,给当年自己的恐惧、老师的状态来一个重新的解释,也许这份恐惧也就自然而然随时光消散了。
恐惧由于深埋在心日久,想要一次性完成超越挑战,当然并非易事,但是,通过我们谈论恐惧,梳理自己曾经害怕的事物,是否也是一次自我心灵的整理呢?
让孩子们知道,并不是恐惧的东西、人、事物有那么可怕,而是我们无形中在某些事物上集中了自己的焦虑及对未知、不安全的一种情愫,不然为什么同样的东西,有人怕,有人却不怕呢?
也许以后,终有某一天,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完成本应完成的生命挑战——暂时克服不了的恐惧和害怕,并不是永远克服不了的。
接下来的小练笔,让孩子们即兴写首诗,孩子们说没有灵感,那没关系,我就跟他们分享了一下,我在国庆期间夜观星空的感触,在我的描述下,感觉孩子们都听呆了,有那么几秒钟,谁都没有说话。于是稍后他们贡献出了这样的作品:
无题
——BY FQ
幽幽深山,
静静虫鸣。
晨钟暮鼓,
是谁在那繁星里歌唱?
漫漫银河,
点点金星,
牛郎织女,
只有我还在思绪中飘荡。
失足
——BY YB
千万颗星,
在夜里召唤。
家,
就在此刻的永恒。
没了灯光,
才有真正的美。
如果此刻我不小心失足,
掉到黑夜和露水中去,
我会怨自己吗?
自然之家
——BY YF
在那钟声的陪伴下,
低沉的声音正在呼唤。
穿透人的心,
看透人的心。
夺目的灯光一闭,
满天繁星耀眼显现。
似玉带,
如花布,
颗颗那么亲切,温暖。
那一颗颗星星汇成的河流,
似乎流入我心中。
是家,
有种身归自然的感受,
自然本就是人类最亲的家。
那低沉的歌声虽已消散,
但那种回家的感觉,
却永远留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