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曾经发了一则以“大师长沙下河捉妖?南方暴雨,灾情最重的竟是朋友圈”为题的消息,来对那些在南方暴雨期间流传出来的各种谣言进行辟谣。这则辟谣消息的发送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网络谣言的热议。
网络谣言的产生就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利用网络隐蔽、便捷等特点编造谣言,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惑乱公众,以达到某种目的。
很多过去的事情证明,每当有什么群众关注度高的事情发生时,就会有各种网络谣言传播开来。这些年我们见过的网络谣言太多了。
譬如“草莓加了膨大剂”、“柑橘打了甜蜜素”、“塑料大米”、“肉松是棉花做的”、“假大米是塑料做的”、“ 高考准考证又丢了”、“ 儿童吸入肺里的雾霾比大人多”等谣言总会让很多人相信,不但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还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和便利化的今天,理性面对谣言,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但是每一名有责任的网民应有的担当,而且也考验着每一名网民对各种谣言辨别的能力。
要提高网民慎思明辨网络谣言的能力需要多方面着力。首先,网络媒体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散布谣言,不跟风炒作,主动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其次,应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不管是真相还是谣言,公众都是第一接收者,听什么、不听什么,信什么、不信什么,考验的是自身的科学素养。
互联网造谣传谣信谣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对理性公民教育和养成的不足。因此,强化对公民的教育,让科普跑在谣言前面,让公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会慎思明辨,不轻信、不盲从,网络谣言才不会有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