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的读过的课文,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篇,一篇是巴金写的《海上日出》,还有一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不知道后一篇的作者是谁。只是那个可恶的语文老师,没有把这样美妙的文字描绘让少年们在琅琅书声中,与生活结合,反而是为了迎合考试把文章肢解地支离破碎后,变成了一堆可恶的词语句子,并且是用本地方言,一次又一次地辗粹孩童时如梦如幻的想像与发呆。
还好的是,课文中的那个插图,至今想起来,还是让人觉得很温馨,很向往。
我小时候在那个海边的村子里生活,上学,日常所用的语言都是本地方言,包括课堂上老师的讲课,普通话只有在读课文的时候用一用。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听到方言之外的普通话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正常的看法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就是那样的情况。
后来,在莫言写的《朗读与吼叫》的文章里,找到了中国不同时空里的相同情况。
我是在16岁以后,才比较正常地接触到周围发声是普通话的生活。
那时,却是离开了海边。
后来,我到一座山城里读书时,才知道了16岁之前在那小溪流入海的家乡说的方言,是可以用来读《诗经》的语言。
然而,我们今天从《诗经》里却无法寻找到真正关于海的描绘,诗经里写到水,但这些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水,是淡水,是可以灌溉的河水。
《诗经》提到了海是《沔水》中的一句话“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诗经》的《蒹葭》描绘的水,一看就不是海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海水是咸的,是苦涩的。
《诗经》是汉民族文化的源头,汉民族文化的起源不是在海的这边,而是在河的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