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看完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收获】
婴儿是没办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他们会认为,既然失控意味着“我”控制不了,那必然意味着,是有一个“我”之外的力量在控制这件事。并且,因为这件事是伤害性的,所以必然是敌对力量在控制这件事。
每个人都是能一个能量体。
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如果能被看到,就变成了光明,变成了生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
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分能量,如果不被看到,就变成了黑暗,变成了死的能量,如怨恨和破坏力。
所以人不能长久地处在孤独之中,长久的孤独等于能量体从未被看见,等于是我们以为的彻底黑暗,死亡。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爱是回应,是看见,是接纳。
巨婴,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以前的成年人。
1岁前是口欲期,嘴部是快感中心。
理想的家庭结构中,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夫妻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亲子关系要排在第二位。
而中国式家庭,往往有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以及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婆媳问题的的实质,是女人们发现自己被排挤出社会权力体系和家族权力体系,他们必须将自己镶嵌在一个男人身上,以此嵌进社会权力体系,特别是家族权力体系中。
【感悟】
作者的一些论断感觉没有坚实的论据支撑,有点像自己根据某些现象推测出的一些结论,但确实是客观社会的一些投射。
共生的心理让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主义,在家庭中,习惯于个人界限模糊。也因此强势的父母或配偶就会控制他人的人生。而被控制的人心理上无力反抗,因为所有控制都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产生的,一旦有摆脱控制的想法,人们往往会背负道德上的压迫。如今的催婚催生往往也是共生这种心理所致,社会的群体性要求覆盖个人的呼声,不结婚就是不正常,父母亲人朋友甚至整个社会向着差异人群施压,强迫人们保持一致,至于一致以后个人幸福与否,那就不在社会集体的考虑范围了。
比较认同关于家庭的部分,夫妻关系是高于亲子关系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观察那些成长得健全、性格开朗、有教养、心中有爱的孩子,基本都是夫妻恩爱的家庭。夫妻关系的和谐给孩子提供了天然的安全感,同时也提供了好的榜样,孩子作为能量体所伸展出的能量也更容易被看到、被接纳。只可惜大多数中国的家庭不理解这一点,一旦有了孩子就把孩子当成整个家庭的重心,父母也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