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昨天的慢节奏生活调整,侠客组今天的节奏稍微快一点。我们打算先去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然后去仓桥直街,最后游一处自然景观——东湖风景区。
这其中,我最想写的是关于鲁迅。
但,关于鲁迅,不敢说任何话。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不可能通过观赏几处景观就能接近他。
本以为,孩子们会觉得无聊。确实,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孩子们虽然蹭了个导游,多多少少听了几个鲁迅童年时的故事,但是,这一切如果不是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童年,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吧。
最后我们进入了鲁迅纪念馆,整个展馆以《呐喊.自序》的文字为线索,穿插大量图片和手稿等,粗线条地概括了鲁迅的一生。
也许是每一个进入到这里的人自然地带着一种肃穆吧,孩子们一进入展馆就自然安静下来了。寂静之声在空中流淌,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捕捉精神的食粮。孩子们细细地看起来,我也慢慢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很多文字极其熟悉,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初高中的课文,简直是熟读成诵。但是,也像许多人一样,学生时代的我,一听说要学鲁迅的文章了,立马有一种“难啃的硬骨头”的感觉。
究竟是什么时候能稍微触摸到一点点皮毛了呢?大概是在读了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之后。这本鲁迅传记将一个人物的命运与抉择放在整个动荡的历史背景中,于是一个课本上冷冰冰的鲁迅终于变成了我眼前的一个“活生生”的鲁迅。
又是什么时候感觉到亲近了他呢?大概是进入南明团队之后吧。
今天读这段文字忽然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呐喊.自序》
关于故乡的话题,我们也经常提及,今年带四年级孩子再次穿越《农历的天空下》课程,花开花落中,岁月的流逝一下子触动到了孩子们,我们对于故乡已经有了一个共识:故乡就是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永远回不去的岁月。
每个人,都会离开“故乡”,但大部分的人是不知不觉的,被动的。所以当鲁迅是用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主动离开时,显得多么孤单、多么凄冷。
加入南明团队,就意味着“离经叛道”,经受了多少颠簸与飘零。也许,我们也如鲁迅一般“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吧。
对不起,扯多了。
回到孩子身上,我不能说更多,因为对于某些事物的理解,只能留待岁月。
今天依然有很多故事。但因为今天的气氛更多的是静谧,所以让我们等待孩子的简书,去捕捉在他们思维的大海中翻腾巨浪的那条鱼吧。
晚安,绍兴
因为鲁迅,我还是喜欢这里。
就用几张图作为一天的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