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周四,大小朋友六一快乐!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
我们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精心安排的计划,结果执行时却和预期背道而驰。这常常是因为我们在做决策时陷入了盲区,如果能合理避开生活中的决策陷阱,会让我们加速成功。
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法兰西丝卡,他对人们如何做出行为决策颇有研究。今天我们分享书中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旁人决策诱导。
①『外在环境干扰』
科学研究表明: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会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比如一个顾客去买肉,店主说含70%的瘦肉,他本已打算购买,但突然听见旁边的阿姨说:“哟,还有30%的肥肉呢!”他就可能因此缩回了手。
在决策时,可能会面临两种影响我们判断的陷阱:
第一种:纵向推进
比如有些商家搞“集齐点数,兑换奖品”的活动。一种是从0集到10,还有一种是拿到积分卡时,已经有2个积点,集满12点方可兑奖。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积满10个点数。但研究表明,顾客会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因为一项任务如果起了个开头,人就会比较愿意完成它。
第二种:横向分类
有个人去餐厅吃饭,看到菜单上分了好几个类别,比如开胃菜、热菜、主菜、甜点和水果等等,他当时看到有这么多选择,非常开心。于是花了很多时间浏览菜单,每类都点了一道,结果这顿饭远远超过了预算。他才意识到,如果菜单上只分成主菜和开胃菜,他不会被引诱点这么多。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避免以上干扰:
001 在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时,合理计算投入总量。
002 尽量合并同类项,减少决策选择。
②『内在决策偏差』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询问1000名美国民众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最有可能上天堂?”受访者认为当时的美国总统有52%的概率,著名运动员有65%的概率。
那受访者认为谁上天堂的机率最高?结果显示:是接受调查的人本身,比率高达87%。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数据反差呢?这是因为人天生就难逃一个决策的魔鬼,叫「高人一等效应」,这是说人通常会膨胀,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更厉害、更好运、更有才干。
这种高估还体现在责任承担上。比如有一个针对夫妻双方的调查研究表明:当让两人分别评估自己做家务量的百分比时,双方都觉得自己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占比更高。结果,两个人的自我评估值合在一起,远超百分之一百。
了解这个效应后,如何才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01 工作学习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你以为的正常水平,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当你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时,可能已经落后于人。
002 做计划时,最好将完成时间适当延长,任务量适当减小,这样能更好地将自我期待回归理性范围。比如原来计划3个月能掌握一门课程,那就给自己预留5个月的时间。
003 与人合作时,适当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劳,这样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满足了对方的预期,能让合作更加愉快。
③『旁人决策诱导』
我们在做决策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样的人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陌生人、亲友和权威。
001 陌生人
心理学上有个「从众效应」,就是讲人容易因为群体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以便和他人保持一致。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大量英国人拖延纳税,政府使用了诸如利息增加、滞纳罚金等各种方式,结果依然毫无起色。直到后来,政府在通知函里写明了已经按时缴税的真实人数,从众效应大显神威,当年就收上来5.6亿英镑的滞纳税款。
002 亲友
相比于陌生人,我们更容易受到亲友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是从朋友圈而不是电视上获知新闻,而由身边人推荐的产品,也更容易受到青睐。基于这个原理,很多软件增加了社交属性,比如告诉你朋友正在听什么歌、朋友去过哪家餐厅等等。
003 权威
生活中,我们还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广告中会有专家的身影,各种产品推广也喜欢找名人、明星做背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粉丝效应,很多偶像能够一呼百应,有不俗的身价,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粉丝做决定。
无论是陌生人、亲友还是权威,都不是我们自己,他们做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未必和我们完全相同。如果目标不同,两者之间就像是字母X一样,只是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只有当目标一致,才会像字母Y一样,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所以,在受到他人的影响时,要学会判断彼此的目标,避免落入旁人诱导的陷阱。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了影响决策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和旁人决策诱导。理性决策是生活中重要的课题,了解这些原理,能让你巧妙地避过决策地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参考书目:《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 [美] 法兰西丝卡·吉诺
来源:剽悍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