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之后,大多数人又回到了自己深恶痛绝的轨道
1 棍子
去年夏天,老婆第一次参加闺女的家长会,回来之后就着急上火,口腔溃疡了好几天。原来,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就测试了孩子们的识字水平,有的孩子一上来就过了10级,成了“识字大王”,而我们家闺女连1级都没过。
我大吃一惊:6岁就认识2000多个字啊,这得多聪明的孩子啊!老婆说,也不见得多聪明,就是起跑得早,听说这个“识字大王”的妈妈辞掉工作,专心在家教育孩子,还准备了一根长长的棍子,孩子不听话就打手心!
我更吃惊了:这听着不像是21世纪的故事啊?怎么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了啊!“爱与自由”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些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啊!
我问老婆:你不会也想找根棍子吧?
老婆说:当然不想了啊!
我说:那还着急上火什么啊?
她说:也不能太差了啊!
我说:下次家长会你别去了,我去,我神经比较大条,不会着急上火的。
后来的事情是这样的:学校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取消了自主识字测级,这让我和老婆大大松了一口气。而且,经过一年正常的学习,我家闺女的认读能力和语文成绩慢慢也上来了。不过,那根长棍子的影子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2 留级
除了这根长长的棍子,我还听说了一件更奇葩的事情。
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有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个孩子的妈妈非要自己的孩子留级。一开始校长和班主任都不同意,义务教育没有留级这个说法啊,再说一年级也只是刚刚开始,孩子之间的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不过,这位妈妈一遍遍地找校长、班主任,磨得实在不行了,最后也只能同意了。
我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每一年级都是要考试的,所以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留级,这些人被称为“老油鸡”。在我们家乡话里,“老油鸡”就是怎么也炖不熟的老母鸡,有时候形容一个孩子笨,也这么说。
不过想来,当时年的“老油鸡”要幸运多了,毕竟留级的不是一个人,每个班都有。可现在这个孩子就不一样了,就他一个人,还是被妈妈强留下的,心里得有多自卑啊!
3占坑班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起教育孩子的话题,听说了一个新名词——占坑班,挺有感触的。
朋友是这么说的:她家闺女今年上六年级,有个同班的好朋友经常在一块儿玩。为了能上一个好中学,被家长送去海淀那边的“占坑班”。这孩子本来成绩挺好,在原先的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不过到了占坑班,考试只能考个二三十分,孩子一下子就没自信了,性格也变了。再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发觉这孩子跟之前大不一样了。
我问:为啥叫“占坑班”啊?朋友说:就是好些重点中学为了保证将来的升学率,提前招一部分尖子生,名额就从这个班里出,有提前”占坑“的意思,所以叫”占坑班“。
我心里想:孩子的性格都变了,这哪是”占坑班“啊,简直就是”坑人班“!
4 心理咨询
因为工作关系,我认识了一位儿童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因为她做的是青少年心理咨询,自己也就比较好奇,因为印象中心理咨询应该跟这些阳光少年扯不上关系的。
我问:”前来咨询的大都是些什么人啊?“
她说:”大多是人大附、北大附的学生。“
我问:”怎么会这样啊?“
她说:”这些名校的孩子心理压力的确大。还有一个因素,目前心理咨询在中国还属于贵族消费,像我们医院,一小时的咨询费都要上千,一般的家庭也承受不起啊。“
5 名校游戏2.0
”棍子”“留级”“占坑班“”心理咨询“这些名词加在一起,让我这个接受了七年师范教育(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师范院校)、又做了八年父母的人非常困惑。原本觉得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北京的孩子)应该是幸运的,不用像自己当年那样,经过千军万马抢占独木桥,最后才从农村进入城市。可是看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些例子,感觉比当年还要凄惨!
前段时间,一篇关于西方教育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优秀的绵羊”。出于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并找来了《优秀的绵羊》的中文版。《优秀的绵羊》是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主要目标是针对著名的常春藤院校。书中有两个观点解答了我的困惑:
一个是“名校游戏2.0”.书中是这么说的:“过去的20多年让人有一种跨时代的感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名校游戏2.0版本已经诞生了。第一代名校生都是70和80年代进入大学的,而他们的父母本身许多要么是去了公立大学要么就根本没读过大学。名校对第一代人来讲,是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但是第二代名校生,90年代大学生,而他们自己的父母本身都是名校毕业生,后来又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这群家长眼中,名校对自己的孩子来讲是必需品,不再是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并且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还有一个是针对虎妈蔡美儿的评论:“在我所了解的家庭中,包括中上产阶层的,不同意虎妈蔡美儿育儿方式的不占少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照做的,也不在少数。父母在这个升学的游戏中力争平衡所付出的努力跟学生在顺从大环境的游戏规则和鼓起勇气探索自己的路之间的挣扎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根源都是这个系统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理智。不管眼前的河流有多湍急,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再随波逐流,反对举手投降。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活出自己,我们必须以自己真实的方式来培养他们。”
这哪是在说美国的教育和美国的父母啊!这分明就是说我们这些七零后、八零后的中国父母啊!我们这代人经过了严格的选拔考试才获得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其中有很多人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想着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们充分享受“爱与自由”。可为人父母之后,大多数人又回到了自己深恶痛绝的轨道,对孩子的逼迫甚至比自己当年的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新时代的棍棒教育、义务教育下的留级生、让孩子性格大变的占坑班、需要心理咨询的名校学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