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卢梭的《忏悔录》,里面提到他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对于如何引导孩子阅读,有很大帮助,故在此记录下来。
读书兴趣的培养
我不知道我五六岁以前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我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当初读了些什么书,记得它们对我产生的影响;我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连续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我喜欢读书的兴趣的。
卢梭的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他先是用这些有趣的故事书来联系阅读,之后读书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通过阅读,卢梭获得了很好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获得了在他的同龄人中只有他才有的对奔放的热情和感情的深切体会。
可以说,相比同龄人,卢梭更早地获得了亲近图书的机会,才能在不断阅读中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困惑,孩子不喜欢读书。放暑假或寒假,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目,给孩子一一买回家,却不见孩子翻上一眼。有时只能逼迫孩子坐在那读,就像上刑场一样难受。
为什么会这样?
私以为,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到了小学、初中,再去培养,恐怕已经晚了。从孩子刚开始认字,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通过阅读让孩子感受生活的广阔和美好,激发好奇心,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爱好。
对小孩子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图画书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是连环画,《365个夜》《格林童话》,都爱不释手。书向我敞开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而我真的确信书上的一切童话都是真的。每天晚上,睡觉前捧着《格林童话》,一遍遍看,书都被我翻厚了。
妈妈给我订了好多故事画报,有半月刊,有一月刊,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妈妈下班回家,我翻开包看新的杂志有没有到。
小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得只知道自己家附近,其余的,都叫外国,而外国在孩子心中又是个遥不可及的远方,是个概念。但有了书,另一个世界向我打开,我得以看到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套书是世界自然类,名字记不住了,有世界奇迹、世界未解之谜、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一套十几本,后来喜欢地理和历史,估计就是那时埋下的种子。
所以我现在很感谢妈妈,是她用书本给我带向了新的世界,让我从小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今日。
再说回读书兴趣的培养,通过我自己的感受,读书不能被强迫,任何外力的强迫都只能起反作用。作为家长,你只需要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阅读的路就好了,孩子喜欢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他自己会挑选感兴趣的领域,也能更投入地进行阅读。
家庭氛围的营造
手机没有普及时,每天吃完晚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偶尔聊上几句。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吃完饭,甚至正在吃饭时,都要捧着手机目不转睛地刷朋友圈。
试想一下,父母都在沙发上葛优瘫,却要求孩子去读书,可能吗?
一个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一家人的努力。如果父母都安静地拿起一本书读,孩子会受到影响,也慢慢发现阅读的乐趣。
在书中,卢梭说了这样几段话:
我和我的父亲吃罢晚饭就开始阅读。不久以后,我们读书的兴趣竟变得如此浓厚,以致我们两人通宵达旦、轮流不停地读,一本书不读完,就绝不罢休。
把母亲的藏书读完以后,我们就拿外祖父留给她的书来读。真幸运,外祖父留下的好书真不少;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书橱里的书是一位牧师收藏的。这位牧师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位学者,因为,虽说收藏图书在当时已形成挺时髦的风气,但要使收藏的书都是好书,那就只有有才学和鉴别能力的人才能做到。
在我外祖父收藏的书中,有勒絮尔的《教会和帝国史》、博絮埃的《世界史讲义》、普鲁塔克的《名人传》、纳尼的《威尼斯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布吕耶尔的著作、封特奈尔的《关于宇宙多元性的谈话》和《死人的对话》。此外,还有几本莫里哀的著作。
在我这样年纪的孩子中,也许只有我一个人养成了这么罕见的浓厚的读书兴趣。
从这几段话中可以看出,卢梭的外祖父、母亲和父亲都是学识甚高之人,家里的藏书量也极其丰富,这让卢梭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但同时,父亲每晚与他的共读时光才是使卢梭真正爱上阅读的关键。
想象一下,安静的书桌上,一盏散发着柔和光线的台灯,父子二人坐在书桌旁,或坐在沙发里,静静地投入阅读的世界。夜很安静,只能听得到他们轻轻翻书的声音,时间仿佛在此停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卢梭比同龄孩子多了解了多少知识,了解了多少种不同的人生,可以想见。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他后来的《社会契约论》,才有成为启蒙思想家的可能。
反正,如果家中每日大摆酒席,屋里充斥着搓麻将的声音,孩子如何有安静的阅读时光?
最初的阅读兴趣,要从家里开始培养,也从家里出发。
读书不是功利的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的侄女暑假买了一堆书。她看见了心想,嗯,不错,孩子喜欢看书了。问侄女才知道,是老师让买的,这些书要看完,才能积分,看不完不给积分。
作者感到很震惊,读书都变成了这样功利的事情,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悲。她说,现在读书都成了这样,孩子怎么可能喜欢阅读?
是啊,读书本就不是功利的事。
当然,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某种行业技能,学习谋生的本领,但没有一本书能告诉你快速发家致富的秘诀,也没有哪本书能告诉你如何不劳而获,如何一天看100本书。这里说的,不包括哗众取宠的烂书。烂书不能叫书,只能叫文化垃圾。
读书是你从内心里想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通过读书,你得以跟随作者走完他的一生,或者经历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每打开一本书,都打开了一个生命的可能,都蕴藏着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闲暇时,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是因为你确实想看,而不是你必须把它当成一个任务,这才叫读书,才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放松。
卢梭的父亲离开日内瓦,流落异乡之后,卢梭被舅舅接到了波塞村生活。在那里,卢梭不能再随心所欲地阅读,而是“学一些当时的人们美其名曰教育的杂七杂八的课文”。
在日内瓦,尽管谁也不强迫我,但我自己专心学习,爱读书:读书几乎成了我唯一的消遣,而在波塞,功课之余,我喜欢玩游戏,以缓解做功课的疲劳。
显然,在波塞,阅读对于卢梭来说不再让他放松,而是感到紧张、疲乏。
读书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的兴趣都各不相同。而一旦把读书当成功课式的教育,就失去了它的美丽。
小时候,我很喜欢课外读物。幸运的是,妈妈非但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对待课外书犹如洪水猛兽,还给我买更多课外书,让我尽情地看。只要我写完了作业,我就说看多久可以看多久。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乱世佳人》《红与黑》的连环画版。我全都看完了,这非但没有耽误学习,反而让我在写作文时思维开阔,下笔如有神。这要归功于从小阅读课外书给我带来的滋养。
因此,看到很多家长强迫孩子读书,不读就狠狠批评,我感到很可惜,也感到很无奈。如果不摆正读书的位置,不明确读书不要功利,那孩子只能越来越不喜欢读书。
在培根的《论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读书是向孩子开了一扇窗,透过它,可以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中无尽的美丽。
那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