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从江西铅山河口镇出发,我们一行驱车700多公里到达位于湖南中北部的益阳市安化县。
安化古称梅山,属夷蛮之地,当地至今仍然保持着土葬的习俗,传统的木质棺材并不少见。宋朝时朝廷将梅山一分为二,上梅山称新化县,下梅山称安化县。这自然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前几天所在的福建下梅村,因处梅溪的下游而得名,在梅溪的上游对应的是上梅村。两处地名既有莫名的巧合,同样也能从中看出古人在命名时的习惯和方法。
在安化的第一站被安排在中茶安化茶厂,它在今年的7月份刚刚正式更名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这个茶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山西晋商创办的兴隆茂茶行,它同时也是安化有名的千两茶的诞生地。千两茶的制作工艺与砖茶的制作工艺相同,都是将发酵好的黑茶通过熏蒸,采用本地出产的竹子做成长长的竹编包装后进过人工不断地挤压成型,再经过简单地晾晒最后输运全国各地。工人们合力通过用脚踢和锤头夯击的方式使茶叶紧压成型的过程是千两茶制作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
当年,山西商人在安化收购和加工茶叶是在当地的茶市进行的。据记载兴盛时安化的茶行有三百多家,分布于资江两岸。我们在当地政府接待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其中保存较好的黄沙坪。
黄沙坪位于资江南岸,曾留下“茶市斯为盛,两岸人烟稠”的诗句。我们行走的古街虽然能够看到一两座当时的票号钱庄,但规模远远不如江西河口镇的九弄十三街,周边稍显破旧的民宅与不远处在建的已初露雏形的安化黑茶博物馆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连接两处的则是一块有着上一年历史的安化冰渍岩,上面刻有“万里茶路起点”几个大字,落款为中共安化县委、安化县人民政府。
此次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我们将前期从福建武夷山到武汉的路程称为“溯源之旅”,为了了解这条茶路运输始发地——茶叶产区的历史和现状。既然是一条路,自然有始有终。但考虑到历史的纷繁复杂和依据的凭证不同,难免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多种说法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说明的是,给这些问题一个评判并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了解、发现和收集有关这条万里茶路的历史实物和凭证,挖掘能够对申遗有帮助的实物和信息,才是我们此行的关键所在。
再回到黄沙坪“万里茶路起点”的问题上。按照一般的说法,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晋商在武夷山采购茶叶受阻,转而来到湖北湖南采购茶叶。万里茶道在咸丰年间后,开始了湖南安化的新起点。我们在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采访座谈时,当地黑茶研究的集大成者伍湘安老人向我们强调,据他的研究,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来自山西的晋商来到安化采购,时间远早于太平天国以后。但是晋商专程来到安化县将当地的红茶和砖茶运往恰克图的时间,最为普遍的说法为最早不超过咸丰年间。对这个问题暂时不在做过多的争论。
在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伍湘安为我们拿出来一组珍贵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山西榆次茶商郭化成于1820年左右创办的“源远长”茶行的照片。当时郭氏在安化的沙坪镇和江南一带做茶,并将茶叶运至恰克图直达圣彼得堡。伍湘安指着源远长茶号内部及东家郭发成的照片告诉我们,他有理由确定这张照片所反映的内容应当就在汉口。
当年,在资江船工中流传的一首《资水滩歌》中曾这样唱道:“汉口穿心八十里,不知街面几多宽。七十二条倒巷子,九十九条下河街。千猪百羊万石米,城内城外一船茶。有钱汉口真好耍,无钱汉子样样难。问君走到何方好,船湾码头心始安”。不知当年源远长茶号的船工是否就是唱着这样一曲滩歌,从资江到洞庭湖,一直唱到汉口的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