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都有一副绝世美景图——做喜欢的事,从而获得财务自由。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外在成就与内心的宁静与幸福,在这句话里都包含了。
而,很多人内心的美景之所以够美,一是因为没去过,二是因为美景在险峰,三是对“喜欢的事”定位不清。
前两类是视角盲区造成的,就类似“别人家的饭总是香的”。第三类是审美问题,什么是喜欢,什么值得喜欢,怎样才算真正的喜欢,对“喜欢”的判断与辨别,是达成这件事的先决条件。
排除认知偏差后,我们来谈谈如何真正的通过做喜欢的事来变现。
①重新定义你的喜欢,看清它在哪一阶层。
小时候,我们按几下钢琴,觉得不一样的声音很有趣,不舍离开,父母说,这孩子喜欢钢琴,明天送他来吧……
我们看到舞蹈演员的优雅身姿、完美曲线,觉得舞蹈真棒,在家试试吧或报名去学习吧……
大学毕业了,实习期间觉得特别没有存在感,看尽脸色,听尽差遣,觉得没劲,想自己创业,忽然觉得自己很向往运筹帷幄的自主感,于是辞职出来放飞自己,摩拳擦掌自己干……
看别人做某某生意赚不少钱,觉得这行很不错,自己也想加入……
以上,都称为“易碎型兴趣”。
在你没体验过学钢琴的苦,没尝过拉韧带的疼,没经历过创业的千头万绪,没了解过某一行的门门道道之前,这些喜欢,就像未拆开的神秘礼品盒,你喜欢色彩斑斓的蝴蝶结和高档质感的盒子,你对里边的礼物有着许多美好的期盼与想象。其实,一切都未曾可知。
当你经历了以上这些,并本能的开始有些想逃避,却依然觉得“我还是舍不得就这么放弃”时,这叫做“柔韧型兴趣”,是在看到斑驳的后墙时依然未动摇的喜爱。
当这些喜好,不断的重复,上升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突破口的瓶颈期时,你问自己,我是否要吊死在这棵树上?它有前景么?我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来坚持,是否能赢来我想要的结果?
有一个挖金矿的漫画故事,画了两个挖井人,每人一口井,一个挖了很深,没挖到,扭头走了。另一个比上一个只是稍微深一些,挖到了金矿。这个故事告诉咱们,再难、再累、再无望也要坚持。
而现实生活中咱们往往面临的是复杂问题,有人坚持下去依然什么也没挖到,却耗尽了人力财力导致不再能继续,也有人大获全胜。所以,不明白坚持的意义和可行性在哪里,这里不仅涉及主观上的意志力,更涉及客观信息的准确性,这是“喜好”难以持续的最关键因素。
当我们没那么关注结果,而是更专注于过程的意义,或清醒的预见并能承担得起任何正负面的结局,甚至为自己准备了负面结局后可以应急的plan-B,这种状态下持续的“喜好”,叫做“稳定型兴趣”。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当我们“喜欢的事”能够达到“稳定型兴趣”的标准时,它才会跟“变现”挂上钩。
②做喜欢的事变现,需要用心力与财力来共同支撑
很多喜好,尚未达到谈“前景”的资格,在心力与财力的不足上,就倒下一大片。
要等待喜好的变现,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更要紧的是,没有人知道这属于你的过程会是多久。如此一来,你是否有耐心去试?暂未有结果的喜好,你还依然能享受其中么?你是否能一直相信,坚持这件事的正确性?
就像我两年前,一直坚持做个人品牌,坚持写文章,没有任何酬劳的写着,也一直坚持做关系攒人脉,不计回报的帮两家公司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不计回报的帮助生意场上的朋友。我也有物质梦想,我的年龄也在增长,我也有家庭责任需要承担,而这种“不计回报只谈喜好的坚持”我并不是没有动摇过,期间看见周围的同学朋友纷纷找到稳定工作,把已有的能力即刻变现的时候,我会不会在比较之下感到心慌?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强大的心力了。我坚信通过自我成长为他人提供价值的路是不会走绝的,它到底能有多光明我并不清楚,但必定不会黑暗。这是相信。
同时,我的价值观体系认为,人的一生苦短,一定要把时间花在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上,我愿意为此赴汤蹈火。这是坚定。
再则,当所有人都用非常正当的理由担心、劝阻的时,我甚至无从辩驳,但始终不服。这是自我效能,在心底的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狠狠的相信此事必然会附带着好结局。
最后,不能忽略掉的一点是,我有经济支撑,作为一名主持人,十多年的主持经验,偶尔品牌商合作,够我奔赴梦想的车马费了。
这些东西支撑我走过了山水几程,这两年来不仅积累了不少人脉,也通过写文章,也有几家公司找我合作,其中两家付费请我做公司写手,致此,“喜好”成功变现。
③将能力场景化,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沟通是种能力,但是放在朋友聊天这个坐标系里,最大价值顶多是得到朋友的喜欢从而获得一些不确定的机会。
假如沟通能力加上专业的知识体系,放在演讲场合,对着上百上千号人输出价值,是怎样一种影响力和收益?假如放在企业公关部门、企业内部矛盾解决上,能避免损耗多少资金?
假如我写的文章,只放在我自己的日记本里,能不能变现?这就是一个场景化的问题。当你的喜好已经可以转化成你输出价值的能力,那么你的能力放在哪个场景里能够展现最淋漓的价值?
假如你是一个产品,当然你也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好产品,此时你会把自己销售到哪里?给谁?这就是场景化。在埋头做事的同时,别忘记去寻找这个属于自己的坐标系。
比如我,乐于且善于沟通,这一项能力放在朋友之间是有趣;作为一名主持人,它可以用作良好的传达;放在职场上,可以调解关系使合作顺利;假如放在各大平台,则可以影响到更多人。
从面对几个朋友说话,到主持时面对几百几千人,再到如今为企业宣传,到平台为行业为个人成长发声,这就是同种能力在不同场景的转化,事实也证明,这种转化也带来了收入的增加。
假如你也希望通过做喜欢的事来获得财务自由:
首先,你必须用“喜欢”的动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好产品(将易碎型兴趣转化为稳定型兴趣);
其次,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理由和可以去喜欢的现实支撑条件(备齐心力与财力);
最后,找到这款产品的需求片区(能力场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