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3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二十章: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关雎》是《诗经61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 这一章出现在论语《八佾第三》里,而且是接着孔子刚答复完鲁定公关于权术的提问,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孔子想表达什么意思,怎么突然又讲起《诗经》来了呢?
实际上,孔子回答鲁定公的虽然谈的是君臣关系,看似谈政治风气,也包括社会风气。诗是什么?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是社会风气、政治风气的体现。还记得《为政》篇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这三个字告诫世人要思想纯正,社会风气、政治风气才能纯正。在电影《孔子》里,孔子对南子也曾表达了“思无邪”这三个字的内涵。
在此章中,孔子引用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指出《关雎》这首诗好就好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走的是中道精神,没有走向极端,引申为要用德政,不要用异端、玩权术。此处的淫是过的意思,表示过头了,是说《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过头了、放纵了就要乐极生悲,哀愁中有甜蜜、有希望,悲伤了就会痛苦,有的就只剩伤感了。也是劝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乎情,止乎礼。”正如修身为政一样要具备“思无邪”的感情,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操。
儒家“中庸”思想的实现,其中很大程度得益于“礼”的构建。“中庸”虽然包含有不偏不倚、允当适度的持中之道,但它力图使对立双方所达成的统一、平衡经久不渝,永远不超越“中”的度。这是与道家最本质的区别,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人也一样,将自己的心灵付诸天地,如不系之舟,自由自在。有一句话“道法自然,唯礼框之”出自动画片《秦时明月》,这句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也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不同,“礼”为框,一方面遵循自然规律,一方面又要人为干预。
人生贵在有度,“度”就是让人生之船不随意飘摇的帆,而这个帆就是礼之风在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