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终于把《费曼学习法》这本书又看了一遍。这次和之前的读书模式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回顾一下之前的读书模式,对于一本技能点书籍,我往往是会通过2倍的速度去听一遍,通过这一遍我大概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重点是什么,比如说我听第一次听完之后,就记住了一个点,主动分享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加深知识的学习,书里面讲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好像这第一次就是昨年,我在这将近一年的过程中,在工作生活之余,又开始了写笔记,但是这时候,我开始尝试着想象自己是在写blog,不是记住一些要点,然后工作中也开始写PPT,发现PPT有一个好处和劣势,你不熟悉的内容可以不写上去,只需要分享的时候一笔带过,如果说分享的群体对于这个知识点不熟悉的话,他们也不知道,但是错误的信息会给别人带来干扰。同时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也会触发一个压力"我应该如何描述这个,才能让他们理解我想描述的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个压力的时候,就会疯狂关联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给出一个解释,这就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内化过程。
我们再把时间回到上一次听书的过程,大概是2个月之前,我觉得我需要再次回顾以下《费曼学习法》。在当时的我觉得,如果他们没有给我反馈,那么我在写PPT的时候,触发的思绪感觉和我分享的时候没有多少区别,但是《费曼学习法》里面竟然说要多次反馈,而且我在学习一些知识点的时候,焦虑了不行,时间拉长了也焦虑,突然觉得学习逻辑是否存在了问题。这一次学习,我通过笔记只是列举了《费曼学习法》的标题大纲,依旧还是听书,我发现,我学习的时候对于动力和时间规划有问题,比如说,本职工作上,我在看native,但是没有时间压力,成效一直不好,于是我暂停了学习计划,专心去处理工作上的隐私合规问题。然后重新打磨编辑PPT,也不在意他们是否可以给我反馈,毕竟我一个人的表述过程其实也包含了我对知识点的筛选和处理的过程。PPT编辑前的知识点的准备,写PPT的时候 知识点的拆解和自己语言的表述,最后PPT的分享过程,再去验证自己表述的正确性。
最后便是这周吧,我尝试着把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收尾,基于上次的内容大纲,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填充知识点。从一开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添加进去,到后面的每个大纲就一点点就可以表述,我认为这一次的学习是有效果的。
总结一下费曼学习法。个人理解上,费曼学习法专注于内驱式的反馈学习,有几个重点:
内驱如何形成?
我们需要知道为啥要学,有何目的。
如何获得反馈?
主要是分享,写思维导图,写笔记等等。
反馈有什么用?
第一是帮助我们将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第二是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理解上的偏差,第三是甄别知识的正确性,第四 通过反复的练习,去提炼知识的底层逻辑。
所以说,学习到后面,一个知识需要提炼出他的底层逻辑才算结束,当然也需要结合自己知识去验证底层逻辑的正确性。一个正确的底层逻辑是可以解释很多情景的,通过底层逻辑,我们可以解决和预测类似逻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