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文文长得眉清目秀,平时看他反应灵敏,可父母问他什么问题时,他总是不爱动脑筋,常常以“不知道”作答,父母愁的不行。
幼儿园中班的薇薇,个子越长越高,胆儿却越来越小。见到生人就想躲开,唱歌没有高声.甚至说话也不肯放开嗓门。一天,幼儿园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让她扮演出头露面的“老鹰”。薇薇却低着头,直往墙角躲,连声说“我不会”,“我不行”,声音低得像蚊子。说着说着,居然哭了起来。
孩子总说“不知道”“我不会”“我不行”该怎么办呢?家长们很困惑,明明同样的事情已经教过了啊,明明这个问题已经说过答案了啊,是孩子智力低下?还是孩子天生胆小?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一碰到困难就说“妈妈,我不会”,任凭家长怎么说都不愿多尝试。那句“我不知道”“我不会”“我不行”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真相呢?
1、过度保护
1岁多的莉莉拿着一袋零食,正在很费劲的尝试把包装打开,妈妈接过来麻利的撕开又塞回了莉莉手里。
2岁多的西西想用水果刀切苹果,奶奶看到了赶紧制止,说:“不能动!会划伤你的手的,来奶奶帮你切!”
天天3岁了,出门的时候,爷爷奶奶总要紧紧的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别乱跑,外面很危险的,要跟在爷爷奶奶身边哦。”
孩子天生就是探险家,可好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了自然就会了,很多事习惯性的包办代替。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想:“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达不到大人的要求,那你们来做好了,我听你们的就是。”孩子被过度保护之后,天性也慢慢被包裹起来,缺乏探索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怎么会知道自己真正知道什么呢?
2、曾遭受否定
兰兰2岁半,是个很爱画画的小姑娘,但是每次画完,都会引来大人的哈哈大笑,并常对兰兰说:“你这画的是什么啊?我看什么都不像嘛。哈哈哈。”久而久之,兰兰不愿再画画了,当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喜欢画画了”时,兰兰说“我不会”。
几个小孩经常一起玩,其中一个叫牛牛的男孩总是缩在一旁,看着别人尽情打闹嬉戏,就是不参与;孩子们在讲故事,讲得津津有昧、绘声绘色,他只在一旁静静地听,一言不发。妈妈问,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讲故事”时,牛牛说“我不会”。
妈妈带着小明玩沙画,小明把树的轮廓用红色的沙子沾满了,妈妈大声说:“不对不对,树是绿色的,要用这个颜色。”边说边把绿色的沙子递了过去,几次之后,小明就坐在那里不动了,妈妈问为什么不玩了,小明说“我不会”。
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达不到大人的要求时,有些家长就会否定孩子的努力,而一味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求一个结果。经常遭受到否定的孩子,“能力感”会越来越低,可能产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很没用” 等心理,甚至出现自卑、不合群等表现。
那么,孩子的“畏难”心理,究竟该怎么化解和引导呢?
1、鼓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行为、过程上去鼓励,比如说孩子仔细、努力、认真等,而不是从结果上去强调孩子“棒”、“聪明”、“乖巧”等。
2、启发式提问。要把思考的能力还给孩子,运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要相信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他们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的。而不是孩子抛出一个问题,家长就立马化身“全能超人”去解决。
3、头脑风暴。孩子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一下子找不到立竿见影的方法,或者会找错方向,家长不要急于去做“裁判”,而是做个安静的“观察员”,看看孩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想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时,再鼓励孩子去尝试,看哪一种答案是他们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