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称为“两个半完人”之一,而其余两位是完人孔子和半完人曾国潘。这位文武双绝的旷世奇才,被今天众多中日企业家所追崇,包括稻盛和夫。
文的方面,他创立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武的方面,王阳明打仗从没有败绩,短短40多天内平定了明朝数得上的大叛乱,其中鼎鼎有名的就是宁王之乱。
这得益于王阳明出神入化的兵法,他特别善于通过写文章让对方军心涣散,到任何一个地打仗之前,一定会先写一篇入情入理的文章,把这篇檄文发到贼窝里去,就有大量的匪徒认定王巡抚是好人,从而临阵脱逃。
王阳明之所以战功赫赫,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是关键因素。而如今,这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写作逆袭的最好时代。有人通过写作拥有职场竞争力,一路升职加薪;有人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赚的盆满钵盈,有人兼职写文章,副业收入早已赶超本职工作……
钱钟书曾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如果想要别人为我们的文字付费,就很有必要锤炼自己的写法。那些写作能力出众的人,大多是掌握了一些固定的重要写作原则,并在写作过程中反复不断地使用。我们不仅要一直保持写作冲动,还要学会写作技巧。
最近看了《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00来页,却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的必备读物。本书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列举了20条高效写作原则,包括如何规划表述的观点和顺序、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读性等,涵盖的写作技巧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写作。
本书作者布兰登·罗伊尔从哈佛毕业后,潜心研究写作教学,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写作体系,并出版相关的一系列书籍,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就是其中的一本。
一、结构
“结构关乎文章组织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
1.善用“自上而下”写作法,先结论后具体
美国著名散文家E·B·怀特曾说:“当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确保你说清楚了。如此你言说的机会才合理。”
想要表达清楚,可以多运用“自上而下法”来写作。就是将文章的总结或结论放在开头,首先告诉读者文章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对自上而下的方法也做了说明: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怎么用好“自上而下法”来写作呢?要求自己以下行的写作结构进行思考,即“下山”式地从总结到细节,而不是“上山”式地从细节到总结。按照这样方式组织起来的文章,越往上内容越精炼,越往下内容越丰富,呈现出倒三角结构。
举个例子,假如下面是你跟同事的对话,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
第一种:“你去三环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十号线,在十里河站下车,从A出口出地铁站,一直直走,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右手侧,你会看到首都图书馆。你能上三楼帮我借一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吗?”
第二种:“你去三环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我需要借一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在首都图书馆的三楼可以借阅。你可以坐十号线地铁,在十里河站下车后从A出口出地铁站,然后一直直走,首都图书馆就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右手侧。”
毋庸置疑,第二种表达方式更受欢迎。在没有目的地和飞行方向时,飞行员决不会将飞机驶离跑道。当写作意图是解释或告知时,我们应该先总结,然后再运用细节作为支撑,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
2.用好转折词,避免文章出现歧义
转折词被称为语言的交通灯,有着四大作用:对比、举例、连续和总结。对应的是连接词,对比词,举例词和总结词。
《文心》中提到:“作文和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如果这两个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搞糊涂了。”
一篇文章中,往往重要关键的信息会出现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所以表示转折和承接的用词一定要谨慎使用。如果这两个地方弄错了,一方面文章会造成歧义,另一方面会对读者造成误导。
可以通过平日养成习惯,来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练习。比如开口说话的时候,暗示自己不能乱用表承接和转折的词语。
3. 分解观点,使文章更有条理
当你想清楚你想写的内容,这时不要一股脑的去写,而是把主题分解为三个部分,然后运用引导句和结语去概述,也就是经典的“五段”写作法。
为什么要分解为三个方面呢?因为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去构建你的文章,既不会显得文章过于单薄,没有信息增量。也不会多层逻辑嵌套,给读者带来阅读压力。就像我写这篇书评,就是从“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确定了三个观点后,接下来就是详细阐述这些观点了。在这里,经典的“五段”写作法就派上用场了。首先是开头用引导句总结整篇文章的内容,突出将要讨论的观点以及顺序。其次分别是分别对三个观点进行论述,最后是结尾,起到总结的作用。
二、风格
“风格是写作的方式,包括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支撑所写内容。”
1. 用论证支撑观点
有句名言:“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受到无理由的反驳。”写文章时,有些写作者会存在内容过于浅薄的问题,只是干巴巴的陈述,缺乏事例来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你想表达苏东坡是一位襟怀旷达,拥有达观人生态度的人,这里你不能只是一个劲的堆砌描述,此时用一句诗来论证你的观点,“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再合适不过了。
想要支撑自己所说内容,就需要引用精准案例。这里有一个实用的技巧,就是你在写初稿的过程中,每陈述一个观点,后面加上“例如”来强调你想表达的观点,以此使自己的陈述更有力。
举个例子,我们都有写简历的经历吧。回想一下自己的简历,是不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我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等。这种“品质清单”写了一大堆,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很有可能说了一些堆废话。
人们往往能记住的是细节和事例!你要是能加入一些说明进去,才会使人信服。比如“我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例如之前做销售时,每次拜访客户,我的成交率是80%”。
别人都是夸自己能力如何的强,你若是能对自己重要品质进行详细的阐述,自然会让面试官眼前一亮,觉得你更为靠谱。
这里还有一个提升论证的技巧,在写作时,不要只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提及“为什么”既为写作提供了支撑,又暗示了作者写作原由。
在《乔布斯让Apple红遍世界的黄金圈法则》这本书里,有一个著名的黄金法则,也可以应用在写作里,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这个万能的写作结构,不仅能有效的提升论证,也为读者提供解决方法,可读性更强。
2. 让你的例证个性化
上面用“事例支撑所说内容”的原则,在所有写作技巧中尤为重要,和“增加例证个性化”的原则相辅相成。个性化的例子通常与“我”的使用紧密相连,会使作者以个性和准确的方式与话题产生关联。
有个性化案例的文章会令人更难忘。详细的论点会给读者一种清晰的感觉,那就是作者本人在这样的情境下会如何处理。同时读者乐意通过个人经历来了解某一个处境是怎么样,从而与作者产生关联。
举个例子,“我很忙,没有时间玩”是一种宽泛的陈述,“我迫切的想改善我的经济情况,尽管我白天在公司上班,但我晚上回到家要写作挣稿费,周末也没有休息,整日就像一个团团转的陀螺”,这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陈述。
除了事例和数据以外,还可以使用写作技巧,来更好的支撑所说内容。比如“讲故事、引用、类比、明喻和暗语”等。
写作应该精雕细琢,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写作第二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
3. 别低估短句的力量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有一个法则—简单。意思是你的东西不能高深莫测,不能需要解释才能看懂,不能长篇大论。
写文章也是如此,想要内容清晰简单,就要限制长句的使用,将长句拆分成两至三个短句。短句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千万别低估它的作用。好的短句能迅速抓住读者眼球,还能为文章增添灵动。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擅长利用格言来让整个公司目标一致,总是能够用言简意赅、容易记忆的短句,把自己关于亚马逊应该如何工作的想法表达出来。
同时“主题句一行原则”在写作中十分有价值,意思是主题句的长度不应超过一行,以确保读者能迅速理解你的观点。
举个例子,下面是一条大型黑啤品牌的广告语。“黑与众不同。黑精致高雅、黑精明敏锐,黑坚定果敢。黑神秘莫测。黑性感魅惑。黑光滑细腻。黑是欲望的另一面。”看完后,是不是感觉比长句的广告语更有张力,更能加深印象?
我曾经不得以取关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原因是文章通篇几乎都是长句,我虽然很喜欢作者本人和文章风格,但每次看的很累,最后索性就不再关注了。
长短句相结合会创造起伏变化的风格,不仅使文章内容清晰简单,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可读性
“文章的可读性,可以从排版和文章修改打磨来增强。”
1. 重视排版,让文章更美观
主持人杨澜曾说过: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糟糕的外表去发现你内在的美。
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没有读者有义务透过你糟糕的排版去发现文章内在的价值。
对一篇文章来说,排版就是门面,优秀的排版能让读者更愿意读你的文章,使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最简单的排版技巧就是增加文档的页边空白,用空白行把段落隔开,避免一大块文字紧贴页面边缘,从而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更轻松。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里说:不要害怕在设计中留有空白,因为这能让你的眼睛以及心灵稍作休息。如果大家平时留意就能发现,一些阅读量高的文章的排版总是那么赏心悦目,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一篇文章就从头滑到底了。
2. 修改打磨,成就好文章的秘诀
英国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说:“第一稿的愉悦源于欺骗自己它离真正的作品已经相当接近了,其后稿的愉悦部分源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第一稿蒙骗。”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数写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写作,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写作者。
《文心》里提到: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很多人写完文章通常没有仔细修改的习惯。我之前上写作课时,我的老师也反复强调,每个写作者一定要有用户思维,要考虑看你文章的读者的感受如何?所以作为写作者,文章中要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这点就得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
常规的修改文章的方式,可以先从小处着手,先修改错别字,使得结构通顺;或者通读全文,凭语感找出不通顺、不连贯的地方;也通过朗读修改文章。
老舍曾说:“我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一个好句子,应该是读出来,嘴舒服,耳舒服,心舒服。”
很多人讨厌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是人类的本性。但修改是每个写作者都必须面对的步骤,不要抗拒,同时修改本身就是写作能力精进的过程。
那具体到什么程度就算真正完成修改了?作者说当你不愿意再增添或删减任何东西,此时就是你的文章已“无可修改”了。
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为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希望在邂逅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这20条写作原则,你也能早日写出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