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
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的特点:历史性+阶级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各部分+关系+规律
产生:孔德1838《实证哲学教程》
社会学产生条件:历史条件+思想条件+学术条件
社会学功能:理论作用+实践作用
西方社会学发展史
孔德:人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研究+理论系统化+社会动力学和静力学
斯宾塞: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3本著作+各现象+功能学派+维护资本主义
迪尔凯姆:实证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团结论+社会宗教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
韦伯:理解社会学+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社会行动+政治社会学(3权威)
美国社会学产生:欧洲蓬勃发展:美国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帕森斯)+符号互动理论(李德.莫洛)+社会交换理论(乔治.诺漫斯)
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安全法律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情景定义论
社会学特点:实用化+定量化+本土化+多元化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
中国古籍:联系的人
西方概念:唯实派+唯名派
现代社会:人+自然+集体
社会本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社会整体的基础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关系
组成要素:人口(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地域构成)+自然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与社会关系、就业问题)+生产方式(与物质再生产的失衡问题)
文化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泰勒+物质文化、规范文化+人之文化【文明VS文化】
文化的特性:象征性+系统性+多样性+共享性
文化的功能:影响生活方式+自身素质+适应和改变的能力+生产方式
文化运行:融合+冲突+同化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地位+社会期望+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群体基础
类型: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规定角色和开放角色+功利性角色和表演性角色+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扮演:承担某种社会角色+遵守行为规范
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实践
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角色中断
人的社会化
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与社会统一具有一致性
错误观念:个人主义之上+社会至上主义
人的社会化:通过学习+承担角色+发展自身
三种角度:个性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结构
内容:基本技能+手段+行为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
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机制:内在机制:实施者+对象+内在心理
三论: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
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人群+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继续社会化:含义+原因:人类变迁、社会进步
再社会化:含义+原因:原来社会化失败、不适用中国国民性:华夏民族的性格特征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社会个性、雷同个性、民族性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社会主体之间或社会互动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类型: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意义:自我认识+满足需要+社会基础
社会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相对作用理论):米德+符号+观点:符号=中介+有意义的行为+意义多变+角色意义+从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角色理论:互动中形成角色+社会角色间互动
参照群体理论:心理所属+非面对面交往+群体作用:规范、比较
戏剧理论(拟剧化)(印象整饰理论):戈夫曼+建立良好印象+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互动情境
常人方法学(民族本土方法学)(民俗方法学):加劳克尔+日常生活互动
社会交换理论:霍夫曼+人际互动+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提出这一概念。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推动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特性: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互相依赖性
斯梅塞尔:关于集合行为基本条件的理论
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产生+社会控制能力
模仿理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匿名理论+控制转让理论
典型的结合行为:恐慌+谣言+流行
社会初级群体
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而形成的群体。
大小群体+正式非正式群体+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初级次级群体+内外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概念: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群体。又叫自属群体或基本群体。
代表人物:库利
功能:生存与发展+个人社会化+稳定社会
主要特征:规模较小+面对面+非正式控制+群体成员难以替代+聚合力+稳定性
变化:衰落
原因:规模小+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社会化;
表现:分工加剧+内部松散+解体;
影响:利——个人自由+开放性+提高社会活动水平;弊——无法满足+削弱非正式手段+人际关系冷漠)
家庭
含义+分类+费孝通+现代社会+起源+家庭演化+结构+功能+问题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人们为了追求特定的目标实现特定功能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有正式结构的次级群体。
特征:有目的有意识+明确目标+完整体系+组织角色
类型
帕森斯: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布劳: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公益组织
艾兹尼奥: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构成要素:人数+目标+制度+正式结构+物质设施
功能:积极——满足需求+提高效率+凝聚力量+整合社会
消极——目标文化冲突+控制管理不当
目标:合法化根据+区别标准+衡量标尺
结构:个人与组织+整体与部门+对内与对外
手段:权威(韦伯:法理权威、魅力权威、传统权威)+规范+资源
运行过程:决策——管理——监督与检验
非正式关系——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
管理
家长制
含义:建立在下级对上级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的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领导凭经验+管理随意+人治+缺乏规范
消极作用:抑制成员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不利于实现目标+缺乏办事规则+培育奴性+缺乏创新
存在条件:组织规模小+环境单一+内部分工不发达+领导人努力与否+臣民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代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泰罗制:企业管理+经济合理性+个人主义价值+以工人工作任务为中心
科层制:
特征:分工明确+职位分等+专业资格+专职公职人员+升迁+统一纪律
特点:严密的规则+专业的资格+工作为核心
功能:正功能——保证成员稳定+保障组织运行
负功能——按章办事+按标准选人+沟通繁琐+影响积极性
意义:韦伯科层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化模式,也成为分析西方社会和现代社会组织的概念模式,甚至成为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模型。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时间:20世纪20年代人物:梅奥实践:霍桑实验
发现:工人是社会人+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效率
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社交人假设”改变了企业和组织的理念,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非正式群体”:情感支持+工作支持+提高效率+对组织干扰
X理论-Y理论(Theory X-Theory Y)主要是对人性的根本性理解。一个是性本恶——X理论,一个是性本善——Y理论。对X理论和Y理论的概括,是道斯·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
X理论假设:一般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逃避工作。大部分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心,因此管理者需要以强迫,威胁处罚,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一般人缺少进取心,只有在指导下才愿意接受工作,因此管理者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
Y理论假设: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一样,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并不抗拒工作。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他们一样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造力,才智——人们希望在工作上获得认同感,会自觉遵守规定。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并会寻求更大的责任。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在大多数的机构里面,人们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持X理论的管理者会趋向于设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减低员工对工作的消极性。持Y理论的管理者主张用人性激发的管理,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会趋向于对员工授予更大的权力,让员工有更大的发挥机会,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
组织文化
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畅通的管理体制+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长期雇佣职工+及时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关心员工的福利+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职工的考核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中国单位组织
研究开创:20世纪80年代+华尔德+单位组织和单位制度研究
在中国:
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
内容: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将其成员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
特征:功能合一+资源流动+依赖关系+行政等级
正功能:资源有效综合利用+成员福利好+有效管理
负功能:低效率+组织膨胀+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