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快点是个谎言
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往往在成为父母之后却忘了如何与孩子有效对话。“快点”两个字,是父母催促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那这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否达到了让孩子行动快点的效果呢?
如果离出发时间还有5分钟、10分钟、20分钟,家长都用“快点”来提醒孩子,不同的只是家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那么孩子只能根据脸色和语气判断紧迫性,说再多遍“快点”也无用。
很多家长反映,催孩子有时没用,有时有用,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就立刻行动。最终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赖。
很多家长在催促中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一种行走的人肉闹钟,孩子在家不看闹钟,只看爸妈的脸色就可以判断时间的多少。催促声诸如“快点”使用频率过高并不会让孩子生成一个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的内在节奏,反而会让他们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和情绪作为他们要做什么的标准。
说快点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时间的紧迫性。让我们换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提醒孩子,给孩子留有尝试和进步的空间,协助他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吧!比如现在是7:30,离做什么还有多长时间。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每个孩子训练周期也不一样,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当我们不断用不带情绪的准确时间反馈来替代“快点”这个模糊的词汇时,孩子们对具体的时间慢慢就有了感知。最好给孩子配个手表或手环,方便孩子随时看到时间。最重要的是客观平和的表达,不要带情绪。
我们经常催促孩子,其实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有的家长感觉不催孩子会更慢,其实催促本身就是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反正有人替他着急,最后都会有人拖着他赶到教室,避免受到惩罚,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习惯了在一声声催促中按照你的指令去进行下一步。
快点真的是就一个大大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