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一开学就有在看书,两个半月过去,看了东野圭吾先生的《白夜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柴静姐姐的《看见》、姜戎先生的《狼图腾》、李微漪姐姐的《重返狼群》、村上春树先生的《挪威的森林》、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店》,川端康成先生的《雪国》,以及正在看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些书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直填充着我这两个半月生活的空白,但是感觉却变得很微妙。我始终记得自己上初中时第一遍读《红楼梦》的投入和感动,当时年纪小,无一闲事挂心头,每每翻开《红楼梦》,心里就只有黛玉是否又对宝玉多了心,宝钗是否依旧落落大方、进退有度,这种全身心的牵挂和投入以后再不会有。如今上了大学,还是翻开书,那种感同身受却弱了许多,要么是觉得这些故事太空、现实里不会有,要么是这些戏码见过太多,我心已然如磐石,再不为此难过或感动。
这种读书心境上的变化让我觉得很难过。
选修《历史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的时候,老师曾问过我们:“你们这代人到底怕什么呢?”我们不怕考试挂科,考前求老师划划重点背一背就行;也不怕以后找不到工作,总觉得时间还长、机会还多;自己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会觉得可怕,反正没有这些东西日子也过得下去,每天得过且过也可以。之前在火车上和同学讨论过,她说,我没有确定的目标,没有很强烈的以后要做什么、每天要做什么的概念和愿望,我觉得我对很多东西都无所谓,考试、上课、找工作这些都不重要,没有也可以。每天打打游戏、睡睡觉、刷刷微博,然后一天就过去了,每天都是这样,循环往复,大家都是这样。偶尔有遇到一两个人奋发图强、积极上进,我也只是会感叹几句,但我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变成这样,所以顺其自然的就放弃了一切我有可能变得优秀的机会。用当下的话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她的这些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不仅仅是因为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当下都处于类似的状态,更是因为我想到了老师的那个问题,“你们这代人到底怕什么呢?”我们到底敬畏什么呢?我觉得,肯定不止是我,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就像我那位同学所说,反正大家都一样,少有人会持之以恒的用行动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像浅水滩上的一群鱼,现处的环境已觉满足,可是,如果退潮了呢?
没人知道结局会怎么样。
运气好的可能会被带回大海,也可能在大海里逃不过优胜劣汰的制裁;运气不好的可能勉力适应环境苟延残喘,也可能成为渔人不甚可口的晚餐,因为在浅水滩上生活许久,总也不肥。
你害怕吗?
我害怕。
我知道自己不怎么努力,未必不是周遭许多人的缩影,可我依然庆幸,自己愿意亲手撕开这看似安然无恙的表面,以这令人害怕的真相鞭策自己。就像我知道,读书在短时间里无法改变你的处境和遭遇,却可能在长期的坚持里变成善良的男孩,愿意将你带回江河或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