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家贫。每见邻有鱼肉,垂涎不已。常梦大宴,百果飘香而不可得,枕袖沾湿而颓然复醒。因不耐饥迫,面黄肌瘦于风中瑟瑟。多感风寒,卧床数日。父疲于劳作,厌其哭鸣,摇首顿足置而不问,母深掬其身,哀声相和,时而屏息长叹,落泪无声。
是日,余独居陋室,体弱难行。无奈时值春耕,农事繁忙,始知无人问津之苦。几将昏厥,攀至邻外竹栏,手足无力,头坠于地,尽染鲜红而不觉苦痛。有一老妪,恰行至此,谓曰,汝何以为,双亲何在,可识得老妇?对曰,不识,余饥甚,余饥甚。老妪无言,居顷,携余同归,啖之以粗食。余尽其碗筷而不知其味,捧腹而眠。忽觉满足,便与之共泣。
待天色昏暗,父母晚归,四处寻觅,呼喊焦灼。见余安睡,亦无言,不由共泣之。后,父母曰,食人茶饭,当思图报,一粥亦来之不易。不知恩,不可以为人也,知恩不报,不可以为人也。余甚感其劳顾之恩,至今尤以其为亲也。
及夏,酷热难当,虫蚁恼人。父母亦忙于农务。见骄阳高挂,心中深恶。门前有一井,余提绳汲水,半身淋漓。其水清冽,饮之便可心旷神怡。赤足于野外奔驰,逐蛙捕蝉,伏于田垄,闻草木之香,甚乐。
忽而疾风骤起,云墨苍穹,大幕成阴,浩荡恢弘而顿生敬畏。见枯草折枝交缠,似恸似舞,残败不堪。霎时霹雳洞开,万物哀啼,不由心惊胆战。余疾走寻归,竟不记归途。奈何暴雨如注,目不可视,惊惧难言。年少岂知乐景之无情邪?
初秋之时,云淡风轻,长天如洗。渐之,野菊悠然而红枫似火。乡里多果树,或高居于其梢,或唾手而可得。余数欲采食,伸手而怯,三思而后止。记父母常谓余曰,非吾家之物不可拾,非吾家之食不可取,此乃家规,勿犯。余甚敬,引以为戒,决然不敢犯。
及北风呼啸,地冻天寒。余甚喜檐前冰柱,融之甘甜,未有之。嬉于大雪,亦无忧矣。
是曰,家境之贫非余之贫,他人之富非余之富;四时之乐非余之乐,劳世之苦非余之苦。且曰,幼时之贫非余一世之贫,饥寒之苦非余一世之苦。莫贪人间百味,莫求难得清欢,不过乐其自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