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款游戏来说,好的背景音乐不仅只是一种打怪升级的调剂方式,更是勾勒游戏背景、叙述游戏内涵的高超技艺,它可以在恰到好处之时,让玩家感同身受,而这同时无疑对一款优质游戏的配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大型网络游戏以及更早的单机游戏时代,游戏配乐一直便是重中之重,譬如《仙剑奇侠传四》中的官方主题曲《回梦游仙》,用竹笛和二胡描绘了一曲荡气回肠却又伤感悲戚的故事;在《梦幻西游》中,是清新欢快的《长安城》奠定了这款经典2D回合制网游的休闲风格;而《诛仙》的成功,除了借助当时小说的热销爆红以外,同样还胜在里面无数经典的配乐,毕竟每一次《痴守》的响起,除了陶醉那份令人唏嘘痴心以外,更多的是对青春的回忆。一款游戏或许有寿命,但优秀的游戏音乐却能一直在人们脑海中鲜活存在。
然而随着手游的崛起,碍于成本制作和项目周期,甚至是APP容量大小等因素的限制,游戏音乐在游戏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和当年的一批经典网游、单机相比更是成为了劣质重灾区。但近日爆红的手游《阴阳师》,除了另辟蹊径取材于日本阴阳师和百鬼夜行文化以外,其浑厚扎实、尊重日本历史文化的配乐,也同样成为了一大亮点,也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拉回了“游戏音乐”这个主题。沿着《阴阳师》,我们来谈一谈其中一直被重点推崇的背景音乐,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亦或是怎么样的文化背景,让它在这个快餐手游时代成为一大主打招牌。
此次《阴阳师》操刀主题配乐的是被誉为“王家卫电影御用配乐”的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先生。将一款以日本传统文化“阴阳师”“百鬼夜行”为背景的手游交到日本配乐大师手里,显然要远比如今业界普遍游戏配乐外包的模式来的更为契合,而正好梅林茂先生也还是日本电影《阴阳师》的配乐。众所周知,不管是“阴阳师”还是“百鬼夜行”,这两个在日本拥有极高人气的传统文化和中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后来又揉合日本当地民俗,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并于平安时期建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可想而知,在配乐上,同样是源自中国且于平安时期开始兴盛的日本“雅乐”就成为最合适不过的选择。所以当神乐铃、太鼓、尺八、筝等乐器以特定的序列开始响起的时候,敞开在你面前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日本平安夜色,难怪在《阴阳师》手游的启始画面上会标注着“建议佩戴耳机体验游戏”。
再说回雅乐,我们首先要理解的是在字面含义上,日本的雅乐所指的是混合了民俗音乐的宫廷音乐,是一种以大规模合奏形态为主的音乐,至今仍旧存在于日本音乐界,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宝贵文化之一;而在中国,雅乐说的是我国古代的汉族宫廷用于帝王朝拜以及祭祀大典时的音乐,很可惜的是如今已然失传。不过正如我们在上文说到的,日本的雅乐和我们的唐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国内的音乐界,也一直有着“日本雅乐最早出自中国唐代的宫廷仪式音乐,主要是宫廷宴飨时演奏的燕乐,遣唐使将其传往日本并在东瀛生根开花”这样的论证。当然,这样的结论自有它相当充分的理由,比如日本雅乐中的《万岁乐》、《兰陵王》、《夜半乐》、《秦皇破阵乐》等曲目,在唐代典籍中均可以查到相关内容。不过,如同起源于中国阴阳学说的“阴阳师”和鬼怪文化的“百鬼夜行”一样,雅乐虽然作为外来文化中的一种,其主体无疑是吸收了汉乐的精华,但其实早在遣唐使入东瀛之前,日本岛上便早已有了雅乐的萌芽。
根据日本最早(公元720年)的正史书《日本书纪》记载,公元5世纪的古代日本已然有了宫廷歌舞艺术的活动,到了公元531年前后,这种日本固有的古老歌舞已经开始兴盛于日本皇宫。然后一直到公元701年,文武天皇参照唐令颁布了著名的“大宝律令”,以传承乐舞教育为主,兼任管理和演奏的雅乐寮正式成立了。可想而知,一个官方正式机构的成立,对于日本的乐曲文化传承来说是显得具有多么的实际意义。关于雅乐寮的成立,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和文化因素,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强盛大唐时期,而日本则因为齐明天皇和天智天皇时期分别两次为百济国之事被大唐军惨败,所以对外态度一改之前之姿急转而下,开始积极派遣唐使向大唐学习,也是因此,汉文化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日本,对日本的本土文化产生冲击和改变并影响至今,其中自然就包括唐代宫廷音乐,既燕乐(一作宴乐)。
也就是说,日本的宫廷雅乐可能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宫廷燕乐(就是俗乐),不过日本宫廷雅乐也还有着左方、右方和国风歌舞之别。其中所谓的国风歌舞,就是上文提及来源于日本本土的古老歌舞。这种带着明显和式风格的舞曲,不仅是日本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同时它所能表达那种日本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是之后融合了汉乐以及中亚、天竺音乐的左方(亦作唐乐)和以百济、新罗等为主的右方(亦作高丽乐)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国风歌舞中的“人长歌舞”和“久米歌舞”两种样式,不仅是日本国民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地位更是备受推崇。日本CAPCOM公司就于2006年发行了一款号称“雅乐最强音”的ACT游戏—《大神》,该游戏以日本古神话中的太阳神“天照大神”带着日本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镜打倒八岐大蛇为背景主题,对于这种连中国人都不陌生的日本古代神话,以雅乐配乐自然就显得更加相得益彰。而上文提及的人长歌舞所表达的内容,也正是天照大神的另一个故事,仿佛有点“其专属出场BGM”的味道了。
当然,不管如何,外来音乐,特别是唐乐对于日本雅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且深远的。据《古记事》载,早在公元453年,日本第十九代天皇允恭天皇驾崩的时候,新罗王便派遣80名使者为其鸣乐至祭,这是外国音乐团第一次对日本本土音乐产生冲击。而后,除去一直跟日本相交甚笃的新罗以外,尚有着百济、大唐、林邑、天竺等国的音乐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特别是公元7世纪初,在吴越一带学艺而成的百济音乐家味摩之东渡归化,得到了当时圣德太子的盛情款待并遣人效仿,同时圣德太子的宠臣秦河胜亦在日本开始公开演奏中国雅乐以及伎乐舞。这段各国乐理交汇开放的时间,也是日本雅乐开始交融形成,奠定发端的时候。
也就说,对于当代来讲,真正的日本雅乐启始于奈良时期,其中最具时代意义的可能就是文武天皇元年所设立的雅乐寮。雅乐寮将外来音乐和本土音乐一起汇总归纳到了日本皇家礼仪典范之中,虽然之前雅乐便已在宫廷宴飨中大量被使用,但是这次“正名”,其最大的好处就是给了日本雅乐最好的发展土壤和契机。到了平安时期,日本向汉唐文化学习进入了一个高峰,大量源于中国的古籍被遣唐使引入,或是被翻译,或是被携带至日本。这段时期也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自身特色和本土风俗形成独树一帜的日本传统文化的时期,其中就包括“阴阳师”和“百鬼夜行”,当然肯定也少不了盛唐的音乐。
再回到雅乐寮来说,雅乐寮的实际意义对于日本雅乐发展和传承的贡献自不必说,其实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官方的背景和主导,日本自7世纪以后开始涌现了大量的雅乐大家,其中就包括传奇遣唐使音乐家藤原贞敏。这些杰出人才的出现,不仅从大唐将极有价值的乐理知识带回日本,更是决心对日本雅乐进行改革,这就是后来的雅乐大改革,又称“乐制改革”。这次改革不仅将原本有些纷乱的外来音乐规范化、条理化,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把来个不同地方的音乐分成左方、左舞(以来自大唐的唐乐为主,辅以林邑、天竺等国的音乐)和右方、右舞(以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新罗国的高丽乐为主),而且还剔除了一些影响合奏和不方便实际操作的乐器,最后整理归纳形成日本其独有的乐理文化。例如原本在唐乐中有着60调理论,而这次之后的日本雅乐则简化成了“壹越调、平调、双调、黄钟调、磐涉调和太食调”共6调。而事实证明,简化后的日本雅乐乐理,不仅更加方便学习,同时也利于传承。
日本的雅乐其实是一种揉合了自己本土特色以及吸收周边国家音乐文化,并在千年的演化中不断修改增删所形成的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音乐。它拥有的文化底蕴和音乐内涵,是其他当代的流行音乐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当《阴阳师》配乐响起的时候,那种源自于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再结合其原本的传统文化主题,你似乎找不到除了雅乐以外更加适合《阴阳师》的配乐。当然了,如何将这一传统的音乐形式怎样同手游更加协调的相组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梅林茂先生于雅乐中的研究和功力算是有目共睹。
本文参考文献: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商务印书馆.1992-11
吉川英史.日本音乐文化史M.创元社.1989
张雅琼.日本雅乐寮的成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4
周耘.日本雅乐考论J.武汉音乐学院报.2010-10
本文首发本文首发网易游“爱玩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