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无数次踏足海滨,也无法掩饰对于碧海蓝天的向往。也许就像《进化论》里讲述的,人从海里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陆地的哺乳动物。又或者落叶归根,人死入土。就是这种对于故土的执念,所以对海才会有种深入骨髓的执着,这和中国人对家的感觉不谋而合。
“青山环抱,海如琉璃”这是我对深圳天文台的评价。
10月尾声,天空依旧湛蓝,轻松的列车从海滨公路疾驰而过,风里有大海的凉爽,也有夏日的燥热。
车行到“月亮湾”景点,不得不转车,在下车那一瞬间的回头,忧郁的海平线就出现在眼前。那是一片码头,近处大小不一的船只并列着,船尾泛起白浪,或鸣笛,或行驶。远处的海景房林立,错落有致。而从平静的海面上眺望,一座座孤岛坐落,岛上的巨石格外孤独。
换乘另一辆车,难得一见的青果椰树似乎向后倒去,又经过海鲜街,环形公路,不多时就抵达了曾经登上《中国地理》杂志的最美海岸景点“天文台”观景。
登山看海,这份独属的浪漫,也只有亲临的人才能体会。山下10元的接驳车虽然便捷。但是与路上的朋友五人成行,少了些许的落寞。
近了,那山谷的风徐徐吹来,不禁引人入胜,山谷地形将山分为两部分,后方的山是金庸小说里的“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而前方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如同两条汇聚却不同的路,各有千秋,互不相让。
上山的道路不算曲折,绿意盎然,那些白色的天文馆像水母一样散落在山腰,点缀着,闪耀着。在那里有便利的公共卫生间,天文学场馆,里面有相关讲座给疲乏的人们带走倦意。
场馆下的栈道从上而下,呈交错的形状,虽不宽阔,却是一条从远及近,靠近海洋胸膛的必经之路。
栈道上的俯瞰,两边的白色山茶花在风中摇曳,低矮的榕树在山坡上婆娑,远方的薄雾浮在海面,尚未消散,带给人一种忧郁感受。那些靠近海浪的黑色礁石古朴而沧桑,潮汐来返往复,浪花十分洁白。再远一些,那些岛屿被孤立在远方,而天空渐渐远去的云朵,就像那些美好的梦一般遥远而孤独。
两点半听了讲座,又饶有兴致来到山顶平台,所在山的位置不同,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色。
平台上看到的海,由于太阳的升起,海面的朦胧感消失了,逐渐清晰起来。像玻璃的颜色,还闪烁着微光,又似乎是冰面,虽呈现出寒意,却带着暖色调。目光从高矮不一的翠绿树丛中掠过,干燥泛白的岩石,直至湛蓝色海洋,这种眼睛上带来的视觉变化,实在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山顶有一片岩石,许多人在此留念,也有天文望远镜观察的学者。也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另一边是可以使用天文望远镜的场馆。那是三台组合型望远镜,功能不同,通过镜像的组合导出天体运动的美好瞬间,由于正在调试,所以没能体验到,颇为可惜。
和其中两个驴友做了分别,下山和另外两个同龄人汇合,栈道下山的路,才算将美景近距离收纳。快到山脚,就能听到海狼拍打的声音,那种冲刷岩石的美妙韵律,似乎大海的呼吸,让人放松释怀。
潮汐涨退的浪花,一层裹挟一层,无穷无尽,或大或小,大的扑打在光滑的礁石如同天女散花,小的则悄无声息般消散。
不多时,就已经夕阳西下,天色渐暗。大海上只有即将靠岸的一叶孤舟了。这时的天空只留下一道橘色的缝隙,使得大海有了些黑色的神秘感,远山也变得灰暗,那些急促扑打的浪花让人对海心生畏惧。连海燕也不得不在暮色中仓促地归来。
6点左右,天地之间的只有一抹灰色,海边的依稀可见的灯光逐渐亮起,那些海滩边停留的船舶,那些从海里刮来的风浪,那些来返的旅客,都成为了天地宇宙里的一叶孤舟。